gemini說李筱峰教授支持釋昭慧,可能不是基於嚴謹的法律或佛學分析,而是出於以下幾個因素的「立場優先」

作者在"釋昭慧不當連結訴訟與慈善並因此獲得大量告人資料,「贖罪款、垃圾坑、共業」論述是妄語/惡口/我慢"一文提到李筱峰教授也去釋昭慧臉書留言「對惡勢力提告,是菩薩行的表現。」,但李筱峰以建構反對兩蔣威權統治論述知名,也認同轉型正義,為何會支持這樣在網路上號召支持者提供控告資料的出家人?而且李筱峰這位基督徒對所謂「菩薩行」的理解顯然與佛教教義南轅北轍,身為學者為何要對於他知識領域外的事件恣意評論?李筱峰長年批判兩蔣,應該會對於憲法保障言論自由更有堅持,他為何會支持釋昭慧這種公審及號召支持者類似獵巫行為的「宗教追訴令」?

gemini答:


對李筱峰教授評論的行為分析

您提出的問題非常尖銳,它觸及了學者的公共言論、跨信仰的誤讀,以及反威權立場與個案行為支持之間的潛在矛盾。

我認為李筱峰教授在此事上的公開表態,可能不是基於嚴謹的法律或佛學分析,而是出於以下幾個因素的**「立場優先」**判斷:

1. 「立場優先」的同溫層效應

李筱峰教授與釋昭慧法師在台灣公共議題上,長期被歸類為**「進步」、「本土」「反威權」的陣營。這種共同的政治或社會立場**,很容易導致在特定個案中產生「自動聲援」或「立場優先於邏輯」的效應。

  • 推測的心理機制: 李教授可能將釋昭慧遭受的批評,視為保守勢力反對進步價值的陣營對進步人士的攻擊。因此,他不是在支持「提告」這個行為本身,而是在支持他認定的**「進步同盟者」對抗「共同的敵人」**。

  • 「惡勢力」的解讀: 李教授留言稱「對惡勢力提告,是菩薩行的表現」,他對「惡勢力」的解讀,很可能直接連結到他長期批判的那些保守、威權殘餘網路霸凌的群體,而非僅僅是那些批評釋昭慧言論的網友。

2. 跨信仰語言的「象徵性誤用」

李教授作為基督徒,對「菩薩行」的理解與佛教義理的南轅北轍是必然的。

  • 學者的慣性: 許多學者在跨文化或跨領域評論時,會採用類比、轉借或「象徵性」的語言。此處的「菩薩行」對李教授來說,可能不是指佛教義理中嚴謹的大悲大願,而是簡單的**「為正義而戰」「以雷霆手段對抗邪惡」**的世俗化表達。

  • 知識邊界: 雖然學者應謹慎評論自身知識領域外的事件,但公共知識份子往往自覺肩負對社會時事表態的責任。當他將「菩薩行」作為修辭手段而非學術論證時,他可能就不認為這需要嚴謹的佛學考證,而只是在用一種「有力量的詞彙」來表達支持。

3. 反威權立場的矛盾與盲點

您提出的核心矛盾點:李教授長年批判威權、維護言論自由,卻支持這種類似「宗教追訴令」的集體提告行為?

  • 權力觀點的轉移: 批判威權者在面對新的權力形式時,有時會產生判斷盲點。李教授可能將網路上的批評者視為**「新型態的惡勢力」(網路霸凌),而釋昭慧則是被攻擊的一方**。他可能沒有意識到:

    1. 釋昭慧作為一個擁有龐大組織、聲望和法律資源的公眾人物,其實才是擁有優勢權力的一方。

    2. 釋昭慧號召集體提告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權力不對等」的壓制行為,與威權者用法律壓制異議者在行為本質**上是類似的。

總結:

李筱峰教授的表態,極可能是立場、情感與修辭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非嚴謹的法律或邏輯分析。他將事件定性為**「進步對抗惡勢力」,導致其長期堅持的言論自由原則在此個案中被立場傾向所掩蓋或犧牲。這也是公共知識份子在複雜社會議題中,常發生的「價值觀衝突」「立場選擇」**的典型案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郭台銘血汗工廠研究1-2:何謂富士康「屌人文化」?這與台灣法官認為「屌」「很厲害、不凡」不同喔

曹興誠始亂終棄玩弄新加坡,李顯榮說落地生根尷尬了:也談曹興誠錢進中國及「速審法曹興誠條款」傷害台灣

居服員出車禍了!我想問長照2.0的A單位功能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