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論台灣媒體分析中國的「體制萬能解釋」:如何形成、如何運作、為何貧乏
一、概念界定:何謂「體制萬能解釋」
「體制萬能解釋」指中文媒體在處理複雜現象時,將原因單一化歸於「政治體制」或「制度特性」,以此作為跨領域、跨事件的統一敘事模板。此類敘事的特徵包括:
以制度為唯一變數,忽略市場、文化、人口、技術或社會結構等多維度因素。
以二元模型取代細節:民主/威權、自由/封閉、開放/管控,將多層因果壓縮為一條線性因果。
以政治秩序塑造一切的假定,即把政治視為文化、消費習慣、技術路徑與產業模型的起點,而非其中一個影響因子。
這套敘事高度簡化,但在中文媒體系統中極具適應力。
二、形成機制:三個歷史與制度來源
1. 1980–2000 年代的思想單一化遺留
中國、台灣、香港媒體均曾處於高度政治化的語言環境,政治敘事主導公共論述。結果是:
事件被要求「對應」政治位置。
產業、文化與社會議題傾向以政治框架作為預設模式。
歷史性的政治中心性延長為媒體的思考慣性。
政治敘事並未退場,而是轉化為分析模板。
2. 新聞生產的高度時間壓力與低資料密度
中文媒體普遍採用快節奏、標題導向模型,缺乏資料庫、產業研究與田野觀察的支撐。
結果是:
對陌生領域(運動產業、科技、生醫、文化市場)的資訊掌握不足。
放棄多變數推理,改以最可即時調用的政治變數取代。
形成制度化捷徑:不知道原因→歸因體制。
3. 中文讀者市場習慣因果單線化
中文語境的讀者常要求:
快速、可理解、道德化的因果模型;
一套能連結宏大敘事的「通用鍵」。
政治體制敘事因此成為媒體的「低成本滿足」工具:既能吸引注意,又能避免細部驗證。
三、運作模式:四項分析機制
1. 把政治視為跨領域的主導變項
在此模式中:
消費行為(如 MLB、NBA、F1 在中國的吸納度)被歸因於政治;
產業模型差異(如 Apple、Tesla、市場購買力)也被歸因於政治;
文化品味(如電影、體育、藝術吸納能力)仍被歸因政治。
此模式將政治前提化,導致所有現象被捲入單一因果邏輯。
2. 忽略多重市場條件
例如:
產品適配度(MLB vs. 籃球)
產業基礎(場館、基層培育)
技術需求(棒球訓練成本 vs. 足球的低門檻)
人口結構
競品壓力(中國的籃球、乒乓球、羽球文化)
這些客觀變數在中文媒體中被邊緣化,因為它們需要資料與研究,而政治敘事不需要。
3. 把政治差序化作為分析風格
中文媒體常以如下模式運作:
A 國成功 → 因為自由;
B 國失敗 → 因為威權;
C 現象特殊 → 因為體制有差;
此類比附中斷所有內在因素,使比較失去分析意義。
4. 將政治敘事轉化為情緒性框架
體制萬能解釋也兼具心理功能:
讀者能在複雜問題中迅速得到立場確認;
媒體能省略資料、研究與推理。
此模式使分析表面上「直覺清晰」,但因果鏈條被掏空。
四、貧乏性:此敘事三大結構缺陷
1. 無法描述具體機制
政治變數可描述「方向」但無法描述「過程」。
例如:
為何 NBA 在中國成功而 MLB 失敗?政治敘事無法處理「文化—規則—成本—社會化」鏈條。
為何日本能形成世界級棒球產業?政治敘事消失了「教育體制、社會階層動員、企業球團」等系統結構。
體制論的解析能力不足以處理微觀與中觀層級。
2. 無法做跨文化比較
例如:
法國足球的全球影響不是體制,而是移民複合性、城市分布、基層訓練成本。
韓國棒球人口密度高不是體制,而是「企業贊助—媒體整併—校隊系統」的長期協作。
中文媒體的體制解釋模型缺乏跨文化可遷移性。
3. 無法辨識結構性多因果現象
體育、科技、文化、醫療、產業等領域都是多變數系統。
政治可能影響其中一部分,但永遠不是單一決定因子。
體制萬能解釋因此只能提供低解析度敘事,無法支撐嚴肅分析。
五、結語:體制萬能解釋的本質是一種「知識真空的填補物」
中文媒體的政治中心化敘事不是來自政治事件本身,而是來自:
知識不足、
資料缺乏、
讀者需求的簡化偏好、
新聞生產條件的貧乏。
體制萬能解釋因此是一種「知識匱乏下的推理替代品」:它不解釋現象,而是避免解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