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論鄭勁節與台灣媒體在 MLB 中國議題中的三大結構性錯置
CHATGPT針對聯合報轉角國際刊載之〈大聯盟未竟的中國夢:中國人為何不愛打棒球?〉及其標題、分析框架與論述預設進行結構分析。問題不在於作者個人,而是整個中文媒體在處理跨國文化議題時的三項典型性錯置:運動類型錯置、因果權力錯置、以及政治—文化框架錯置。
一、運動類型錯置:
將棒球視為「理應全球普及」的運動,而非高度門檻的區域性小眾運動
鄭文與聯合報標題皆預設棒球具備「普遍擴張性」,因此中國市場無法開展棒球,被視為「中國例外」。
但此預設不成立。
1. 棒球的結構成本極高
場地需求巨大
器材昂貴
練習門檻高(捕球、投球、打擊皆需專用設備)
觀賽與轉播時間成本長
這些條件使棒球在全球市場始終局限於少數國家(美國、日本、台灣、韓國、部分加勒比海國家)。棒球在印度、英國、德國、法國等人口大國均無社會基礎。
因此,中國棒球不普及並非「異常」,而是符合棒球作為「全球小眾運動」的結構屬性。
鄭文的第一個根本錯置,是將棒球誤分類為「世界性運動」,並以此假前提推論「中國例外」。
二、因果權力錯置:
預設 MLB 具備「文化擴張的主導力」,忽略其自身在美國與日本的衰退趨勢
鄭文以「大聯盟未竟的中國夢」為中心,假定 MLB 具有跨國文化輸出能力,且「理應」成功塑造中國市場。
此邏輯忽視兩個基本事實:
1. MLB 在美國本土的參與度下降
青少年棒球參與率多年下滑
棒球被視為過慢、不合乎注意力經濟
美國國球的象徵地位正在鬆動(NFL、NBA優勢擴大)
若 MLB 在母國本身的全球文化權力正在萎縮,就不存在「美國文化應能自然輸出」這種預設。
2. 日本棒球亦面臨觀眾老化與人口結構壓力
即便是棒球最成熟的非美國市場,也呈現結構性下滑。
因此,MLB 企圖在中國推廣棒球的失敗,原因不能簡化為:
「中國體制阻礙運動自由 → 市場未成熟」
而是 MLB 在全球本身失去文化引領力,無足夠條件複製 NBA 的成功。
鄭文的第二個錯置,是高估 MLB 的文化權力,低估棒球自身的全球式微。
三、政治—文化框架錯置:
以政治體制解釋文化偏好,錯置了分析層級
鄭文及聯合報的標題邏輯:
棒球在中國不普及 →
因為中國體制壓抑、多數人缺乏自主文化形成能力 →
因此 MLB「未竟的中國夢」是政治阻力造成
這屬於典型的「政治決定論」。
然而文化體育的擴散,遵循的是更直接的變數:
歷史殖民路徑(英國殖民地普及足球;日本殖民地普及棒球)
教育與學校體系(學校是否普及該運動)
運動門檻與設備成本
媒介化(轉播速度、遊戲節奏是否符合注意力經濟)
以殖民關係觀察:
日本棒球成功 → 日式教育體系與學校運動文化
台灣棒球成功 → 日本殖民遺緒
香港足球成功 → 英國殖民遺緒
印度棒球失敗 → 無日美殖民,全國體育結構被板球壟斷
中國棒球的發展不足,邏輯上更接近「印度板球壟斷其他運動」的狀況,而非「中國體制壓抑棒球」。
鄭文與聯合報的第三個錯置,是以政治取代文化,以政體取代運動生態。
結語:
鄭勁節與聯合報在分析「MLB 在中國失敗」時,所使用的是「政治—體制論」,其問題在於:
誤判棒球運動的全球屬性
高估 MLB 的文化輸出能力
混淆政治因素與文化傳播機制
這三項錯置,使分析從一開始就偏離運動社會學、文化地理學與媒介生態的正確框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