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被台灣俘虜多少年?從流落155年的「俘虜」:英國王室拒絕歸還衣索比亞王子Dejatch Alemayehu遺體談起

英國王室今年五月再次拒絕衣索比亞要求歸還王子遺體與文物要求,這發生於1868年英軍劫掠衣索比亞王室及文物與七歲王子並軟禁至死的暴行,讓我聯想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大半生,及李登輝算不算蔣介石蔣經國共犯?先談衣索比亞要求歸還王子阿萊馬耶胡(Dejatch Alemayehu)的遺體問題。









根據轉角國際” 流落155年的「俘虜」:英國王室拒絕歸還衣索比亞王子遺體的介紹,Dejatch Alemayehu生於於1861年,父親是衣索比亞(當時叫做阿比尼希亞Abyssinia)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Tewodros II),阿萊馬耶胡本是王位繼承人。由於1867年時,特沃德羅斯二世向英國請求協助衣索比亞與鄰近穆斯林國家作戰被拒,特沃德羅斯二世因而俘虜英國領事館官員和傳教士,導致英國派軍1萬3,000人遠征衣索比亞,最終特沃德羅斯二世在1868年戰敗自盡、皇后烏貝(Tiruwork Wube)與皇子阿萊馬耶胡被俘。

英國「解救人質」後,大舉掠奪當地文物到英國,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戰利品」,烏貝皇后前往英國路上死亡,7歲的Dejatch Alemayehu被帶到英國,維多莉亞女王據稱很照顧他,但他備受種族歧視也被無視其回國請求,他在英國的人生非常孤獨。

報導說,都柏林大學全球現代史助理教授加沙(Jeremiah Garsha)評論指出,阿萊馬耶胡無疑是被「偷」出了衣索比亞,他說:「是的,他被綁架了...一個未成年人在他母親去世後,以孤兒身分來到另一個國家,然後在他自己18歲時去世——這很不對勁,他是被搶走的,就像其他所有被搶走的古董和珍寶一樣。」

加沙進一步指出,殖民時代的英國人對非洲非常好奇、甚至癡迷,因而為掠奪來的「戰利品」創造了巨大的黑市,從生活用品、武器、宗教物品,甚至到非洲黑人,都成為黑市裡交易的「贓物」。加沙也認為,維多莉亞女王對阿萊馬耶胡的關照,同樣來自這種「獵奇」心理,他表示:

「你不會綁架一個白人孩子,維多莉亞女王不會去選一個來自倫敦郊區的小孩——是種族因素,讓這位王子成了『王宮裡的外國人』。」

相對照蔣介石,我們會發現驚人的相似性。

先簡單講一下台灣人看待蔣介石的史觀:民進黨政府認為蔣介石宛如納粹是殖民台灣,中華民國、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蔣介石統治台灣沒有民主正當性。換言之,蔣介石從中國掠奪而來的故宮文物,其實就像英國白人從非洲及亞洲殖民地掠奪而來「戰利品」。

台灣人基於不可告人的心態,如同目前英國政府拒還大英博物館文物一樣,持續霸佔中國故宮文物,當年張學良的處境,其實也宛如衣索比亞王子Dejatch Alemayehu一般。


張學良當年在東北是少帥,後來發動西安事變,張學良和平解決該事件後,被判刑十年又獲特赦,但被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這一管束從1937年管到1991年離台赴美來算,等於是刑期長達54年的拘禁

張學良於2001年死於美國,他在美國的「自由生活」約十年,當時有許多評論認為張學良在蔣經國死後想回中國,但被李登輝阻止!聯合報記者高凌雲則認為李登輝揹了這個政治黑鍋幾十年,因為多位追隨李登輝多年的幕僚透露,李登輝在總統任內,從未阻止張學良回中國大陸探親,張學良行動不受拘束。


如果根據張學良故友王冀的說法,曾任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教授的王冀,1991年春節前突獲張學良來電。要他馬上來台灣一趟。與張家交情深厚的王冀,隔日便飛到台北見張學良。張學良說,想在有生之年回大陸看看,不知道中國領導人會不會歡迎?張學良請王冀代為穿針引線,先行大陸與有關部門私下溝通。張學良希望大陸領導人楊尚昆或鄧小平寫封邀請函。張學良認為,只要拿到邀請函,再親自去向李登輝請示,一定沒有問題。

在美國住了兩個月,張學良返回台北,準備等待來自大陸的好消息。一天,李登輝突然找他談話。張學良事後對王冀說,當時李登輝表情十分嚴肅,手裡拿著楊尚昆的邀請函,責問張學良:「我對你不薄呀,為什麼你還要背著我搞這一套呢?」「我這麼信任你,你怎麼可以背地裡搞這種名堂。難道你還要搞個西安事變或台北事變嗎?」

總之,王冀認為,張學良被李登輝阻止而無法回家。

我們用證據說話,根據國史館旅美(日)人士為張學良案陳情文,這份資料為民國77至80年止,也就是1988年至1991年間,當時有熱心人士邀請張學良赴美與赴日,但張學良”婉謝”,理由是” 醫囑不宜長途旅行”,但之後張學良”竟然”又可以去美國,可見:

並不是張學良身體不好,而是李登輝覺得他身體不好。畢竟此前張學良去不成,此後張學良去成了。


要找答案不難,根據許多情境背景資料都可以得出合理的懷疑與推論,中國大陸方面不斷邀請張學良返鄉,先不提蔣介石同意與否,蔣經國也不斷反對。張學良於1991年12月也接受香港無綫新聞專訪,表示想在適當時候回到位於東北的家鄉探親,並對兩岸分治表示痛心。



李登輝不樂見張學良返中,這不令人意外,李登輝曾在許多訪談表達對中國的強烈仇恨,他當日軍時到青島就相當厭惡中國人,他反對張學良返中,反而才是情理之中。


尤其國史館的這份資料,足以證明是李登輝施壓,張學良「不得不婉拒」赴美赴日,因為一旦張學良轉機赴中,又是給中國大做文章機會了。

從人權角度來看,張學良被拘禁五十四年,比衣索比亞王子從7歲到英國至18歲死亡,接近五倍的時長,尤其其「犯罪」已被特赦,為何「管束」可以這麼久?這難道不是變態反人權到極點的暴行?人類無期徒刑也沒有關54年才假釋的吧!

綜上,台灣拘禁張學良,除了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暴行之外,台灣人李登輝也是共犯,包括中國故宮文物自古以來不屬於台灣卻被霸占,這是對人類文明的污辱與犯罪,這也是凡我們看到非洲國家要求英國返還文物時,應該具備有的反思:




從文物返還(Repatriation)的角度來看,台灣就像現在的英國一樣,繼承了當年的大英帝國的暴行,既是鄭麗君所言”蔣介石是納粹”的繼承人,也是大英帝國屠殺殖民地或非洲的殺人魔。


BLACKJACK 2023/5/27

英國因「這理由」拒絕歸還王子遺體 衣索比亞王室後裔痛批

編輯:陳煜濬 2023-05-26 13:10

阿埃萊馬耶烏

阿比西尼亞帝國

王子

英國

特沃德羅斯二世

維多利亞女王

溫莎城堡

聖喬治禮拜堂

殖民

英國「日不落帝國」時期曾在全球大肆殖民、燒殺擄掠,1868年英軍侵略衣索比亞的前身阿比西尼亞帝國,並將7歲的王子阿埃萊馬耶烏(Prince Alemayehu)俘虜到倫敦,最終他在18歲時客死他鄉,並下葬於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內的聖喬治禮拜堂(St George's Chapel)。儘管衣索比亞多年來要求返還王子遺體,但白金漢宮本周再次拒絕衣國的要求,理由是遺體的開挖可能會影響到埋葬在周圍的其他遺體。

據BBC的報導,百餘年來,衣索比亞多次要求倡導人道主義精神的英國政府歸還阿埃萊馬耶烏王子的遺體及其他寶藏。對此,衣國王室後裔米納斯(Fasil Minas)也指出,「我們希望他的遺體作為家人和衣索比亞人能夠回歸祖國,因為那不是他出生的國家。埋葬在英國根本是不對的。」

然而,白金漢宮在23日透過BBC發表聲明指出,挖掘他的遺體可能會連帶影響埋葬在溫莎城堡聖喬治禮拜堂地下墓穴中的其他屍體,「在不影響多位死者之安息地的情況下挖掘遺骸,是不太可能的。」

聲明補充,儘管聖喬治禮拜堂對於紀念阿埃萊馬耶烏王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但他們也有責任「維護其他逝者的尊嚴」。此外,聲明還認為,當局過去已有滿足衣索比亞代表團參觀陵墓的要求。

除了衣索比亞,希臘、非洲西部的貝南(Benin)等國家,長期都要求英國返還殖民時期偷走的文物。歷史學界也普遍認為,白金漢宮應該為帝國歷史承擔更多責任。BBC更指出,阿埃萊馬耶烏王子年幼時期來到英國,是帝國行為及外交失敗的結果。

1862年,衣索比亞的前身「阿比西尼亞帝國」(Abyssinia)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Tewodros II)請求同樣身為基督徒的維多利亞女王,幫助自己抵禦鄂圖曼土耳其人及埃及穆斯林的入侵,未料,英國礙於自身與異教徒鄂圖曼帝國及埃及蘇丹在政治、戰略和商業上的利益,因此選擇已讀不回。

特沃德羅斯二世一氣之下遂囚禁了幾位傳教士和2名英國外交代表。於是,英國便派出規模1.3萬人的遠征軍入侵阿比西尼亞帝國,並掠奪成千上萬件文化及宗教文物,包括黃金王冠、手稿、項鍊及華麗服飾等,根據史料紀載,英國甚至動用了15頭大象及200隻騾子才將盜取的寶物全數運回船上。

而皇帝最終拒絕成為英國人的俘虜,選擇在國家淪陷前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舉動也使他成為衣索比亞人民眼中的英雄和傳奇人物。1868年,年僅7歲的阿埃萊馬耶烏王子跟母親烏伯(Tiruwork Wube)遭到俘虜,但王后在旅途中喪生,於是小王子抵達英國時已成為一名孤兒。

據悉,阿埃萊馬耶烏的悲慘身世引起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同情,因此他還被特地安排進菁英學校就讀,並接受軍事訓練。然而他在1879年,也就是18歲時不幸罹患胸膜炎(pleurisy)病逝,令女王相當惋惜。

對此,長期投入衣索比亞研究的英國人類學教授潘克斯特(AlulaPankhurst)表示,返還遺體將是「英國重新思考歷史的一種方式,反省自己在帝國時期犯下的罪刑,並被視為一種實現和解、承認過去錯誤的方式。」

阿埃萊馬耶烏

阿比西尼亞帝國

王子

英國

特沃德羅斯二世

維多利亞女王

溫莎城堡

聖喬治禮拜堂

殖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柯文哲不可能成全侯友宜:選舉補助款比當醫生好賺多了,還可以豢養一群人

柯文哲選上台北市長時說八年內超越新加坡,現在第五年了喔

郭台銘血汗工廠研究1-2:何謂富士康「屌人文化」?這與台灣法官認為「屌」「很厲害、不凡」不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