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減少是天佑台灣!易富賢無知台灣計畫生育「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其實不生小孩台灣爽死了

中國人口高齡化最近被世界關心,其中一個研究專家易富賢指出中國多個機構基於部門利益篡改統計,目前中國實際人口不但不到14億而低於13億云云,他接受法廣訪問時提到台灣說台灣沒有實行計畫生育政策,但他不知道台灣曾經有一大堆生育計畫,還曾經計畫協助60萬名介於生育年齡、有配偶的女性裝置樂普避孕器(雙S型,塑膠製),預計在10年內降低20%的生育率,這個法廣2021/9/5的報導"易富賢:中國人口縮水意味着世界地緣政治發生歷史性改變",易富賢找資料不夠嚴謹,或至少應該先研究台灣資訊在說話。

根據WIKI家庭計畫 (台灣)的條目,上面提到國民政府因為帶了150萬的移民,達到約750萬,後來人太多而決定開始於1960年代後期推動節育。如果大家不健忘,2001年民進黨謝長廷執政的高雄發生大淹水,工務局長吳孟德回答:「外省人來太多」是高雄淹水原因,當年台灣原本人口600萬多了150萬,工務局長吳孟德就覺得「外省人來太多」,現在台灣人口2350萬,依照工務局長吳孟德邏輯,台灣淹水當然就淹不完了。

2012年我曾提到,當時的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大台北地區在1945年人口約100萬人,現在約800萬人,大家須認真思考台北的土地承載力。」,現在大台北地區人口依照wiki臺北都會區的說法,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人口6,907,595人,臺灣約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桃園市所組成的臺北生活圈(北北基桃),人口達9,253,001人!

哇靠,這樣人還不夠多嗎?大台北地區已經是1945年的將近7倍,廣義來說那就更多了呢!

因此,工商時報社論「這樣的政策,每年出生人口降至5萬已為期不遠」提到”日前內政部公布去(2021)年出生人數降至15.3萬,幾乎是2000年的一半”、”少子化有「螺旋的下滑效果」,若一開始不加以扭轉,隨後連上帝都救不了。”

這種趨勢實在是台灣的大福氣,天佑台灣!

該社論特別提到:

“1970年代台灣財政不寬裕,但為完成十大建設,也只好派出財政部長李國鼎遠赴沙烏地阿拉伯借錢,當年行政院長蔣經國講了一句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因此,不會推諉財政困難,總想盡辦法加以克服,也正是這樣的決心才讓十大建設如期完成,從而帶動1980年代台灣經濟的繁榮。”

我要告訴這個社論的執筆者,也是同一個蔣經國,陸續從1964年推動家庭計畫、1967年婚後「3」年才生育、間隔「3」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3」個孩子、「33」歲以前全部生完。1971年,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如果蔣經國1970年政策奠定台灣經濟,如今人口計畫的概念蔣經國也是始作俑者

工商時報社論特別提到”國發會也算有先見之明,2020年的人口推估裡,於低推估一欄已料到2021年會跌到15.7萬,雖然比實際數略高,但已相當接近了”,那我們看國發會預測” 2070年人口數將降為1,449~1,716萬人,約為2020年之6~7成” ,這也就是說,按照民進黨謝長廷市長的工務局長吳孟德「外省人來太多」的邏輯,當年轉型正義要消滅的魔鬼蔣介石所造的孽,到了2070年,台灣人口仍然是國民黨當年來台後的兩倍以上。

換句話說,台灣人口還是多到爆炸呢!

  • 我國總人口數(年底數)於2019年達最高峰2,360萬人。
  • 因人口快速老化,使死亡數快速擴張,未來人口減少速度將日益增快, 2070年人口數將降為1,449~1,716萬人,約為2020年之6~7成。
  •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 ,2020年8月。

到了2070年,我八成已經死翹翹,對台灣減少人口只有我自己的貢獻,所以我現在要呼籲每個台灣人都持續拒絕生育,這才是真正愛台灣愛地球!

畢竟,淹水跟人太多有關,只要人少一點,台灣就會少淹水,或者不會像當年一樣那麼多人受害了!

Blackjack 2022/1/17

這樣的政策,每年出生人口降至5萬已為期不遠

社論 -2022.01.15

少子化,在台灣已談了二十多年,執政者場面話說太多,而實際作為太少,日前內政部公布去(2021)年出生人數降至15.3萬,幾乎是2000年的一半,談了多年的少子化危機,長達二十年可以讓我們扭轉,結果竟如此,未來的歷史將會如此記載:「這是2000年之後,歷任總統最嚴重的失誤。」

一般經濟問題,可以透過調整結構,或者循振興措施加以改善,這樣的改善大多可以立竿見影,例如政府發放五倍券,馬上就可以提振低迷的商業景氣,政府歡迎台商回台循利息補貼,投資隨後絡繹於途。然而,人口問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少子化有「螺旋的下滑效果」,若一開始不加以扭轉,隨後連上帝都救不了。

這原因很簡單,自2000年以來少子化世代的小孩,如今已次第進入20歲了,他們的人數少,日後進入適婚年齡的人口也必然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即或結婚率不變,生育率不變,每年所出生的小孩也會逐年下滑,於是少子化世代2.0的人數更少,如此又過二十年,出生的人口又更少,如此螺旋循環個二、三十年,進入了少子化世代3.0、4.0,少到每年可能只出生5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再怎麼努力,恐怕也無力回天了。

事實上,國發會也算有先見之明,2020年的人口推估裡,於低推估一欄已料到2021年會跌到15.7萬,雖然比實際數略高,但已相當接近了,國發會這份報告一直推估到2070年,在「螺旋式下滑」的效果影響下,估計2061年出生數就跌破6萬,2068年就會跌破5萬。

這說明,人口問題只要一陷入「螺旋式下滑」,就積重難返了,國發會這份人口推估雖然描繪了這個螺旋下滑的現象,但還是樂觀了點,因為這份推估假設未來我國的生育率可以年年達到0.9,事實上,去年應該已降至0.9了。

隨著晚婚,不婚日趨普遍,生育率勢必再探底,如此一年出生人數降至5萬,毋須等40年後才出現,有可能30年後就會發生。

政府早在二十多年前看出少子化危機,多年來場面話說得驚天動地,什麼國安問題,什麼國家一起養,但盡在言辭中作文,在小事上盤算,渾然不知出生人口螺旋式下滑已年甚一年。十多年來政府就只會在生育津貼、育兒津貼、托育補助每月區區幾千塊的小錢裡計較,如此大的國安問題盡糾結在一、兩千元的小事,其失敗是必然的,從去年出生人數創下新低即可明白,政府主事者也該醒一醒了。

看看昔日的歐洲,多數國家也曾歷經少子化,然而他們的回應是把小孩視為國家資產,相關福利適用至18歲,他們沒有在言辭上作文章,說什麼少子化是國安問題、要國家一起養,卻以最嚴肅的態度來因應少子化,如今法國生育率達到2.0,德國也達1.6,英國1.8,其餘歐洲國家也在1.5上下,我們已然是望塵莫及。

十多年前賦改會召開期間,經建會曾建議給予每位新生兒18年(0~18歲)長期賦稅抵減,並採累進優惠制,讓生育到第三個小孩的家庭享有更大的所得稅抵減幅度,惟政府憂心財政不足以因應,瞻前顧後,並未採納此一建言,以致錯失時機,此一建言也就不了了之。

隨後蔡政府上台的少子化政策、補助、津貼依舊圍繞在六歲之前,津貼雖有提高,然以滴水之利欲治大旱之年,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去年出生人數如此之低,已是當頭棒喝。

1970年代台灣財政不寬裕,但為完成十大建設,也只好派出財政部長李國鼎遠赴沙烏地阿拉伯借錢,當年行政院長蔣經國講了一句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因此,不會推諉財政困難,總想盡辦法加以克服,也正是這樣的決心才讓十大建設如期完成,從而帶動1980年代台灣經濟的繁榮。

今天少子化問題,與當年台灣缺乏基礎建設的情況相似,但政府因應的態度卻有天壤之別,蔣經國雖沒有說缺乏基礎建設是「國安問題」,但卻強調:「這是誘導我們經濟升級的必經里程,也是增強我們國家力量的重要階梯,政府將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魄力與作為限期完成這重要的施政。」遺憾的是,自2000年以來歷任總統因應少子化的作為,完全聞不出這個味道,以致政策延宕已達二十年之久。

我們要提醒執政當局,解決少子化的重要,如同當年十大建設的必要,沒有十大建設就沒有隨後繁榮的台灣,同樣的,少子化問題不儘速以大魄力、大政策規劃解決,十年、二十年後台灣的蕭條,也是在劫難逃。

我們借用一下蔣經國的談話:「解決少子化,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盼望蔡總統了解少子化螺旋式下滑的嚴重性,已沒有時間延宕了,一旦因應少子化的政策失敗了,那麼等待台灣的,就是一片黑暗的深淵。

**

時論廣場》嬰兒導向 美中戰略收縮(周天瑋)

18:322022/01/17 言論 周天瑋

新年之交,人口學的問題得到全球普遍關注,一個新人口論正在形成。先是特斯拉和SpaceX 的執行長馬斯克近年來不斷地公開表示,希望全世界多生孩子。這位創業家說,出生率低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接著,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中國全國人口出生率僅為8.52%,首次跌破10%,創下了1978來的新低。出生率由滑坡而塌陷,而且同期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只有1.45%,同樣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爾馬年初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2022十大經濟趨勢,頭兩個都和人口有關。第一個,是出生率下降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包括中國發生的戲劇性塌陷在內,世界勞動年齡人口將會持續萎縮。目前世界上已經有51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回溯2000年,當時只有17個國家。

十大經濟趨勢的第二個,更認為中國的成長故事或許已經渡過高峰,對全球增長所占的貢獻比重在下降,嬰兒荒是原因之一。

從戰略角度說,相應於這些看法和預測,基於中國的GDP增長率將在今年正式步入「5%時代」元年,中國要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機會,至少在人均概念上,在可預見的將來為不可能。是以,美中大國爭霸或將進入轉折。

人口一直是中國大課題,百年來有過幾次反覆,導致關鍵變化。追本溯源,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論述的人口學原理,指出如果沒有任何限制,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供應呈算術級數增長。他主張控制人口。

孫中山最初同意馬爾薩斯的觀點,1924年卻突然轉而主張中國一定要增殖人口,對抗列強的壓迫。1957年,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提出「新人口論」,反其道而堅持提倡計畫生育,當時毛澤東則認為為時過早,生到8億人口再說。

歷史的發展走到1979年,中國推出了一胎化政策,開始貫徹馬寅初的見解。可到了2016年,時移勢變,決定實施二孩政策。這一次轉變,中國體制外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研究員易富賢所做的研究,在2007年出版《大國空巢》應該說有所促成。

據易富賢論證,中國多個機構基於部門利益篡改了統計,目前中國實際人口不但不到14億,應該低於13億。虛假統計的結果,導致中國(例如林毅夫和胡鞍鋼等專家)對未來的勞動力、生產力、消費力和創新力,全面推算錯誤;經濟增長力和綜合國力也被誇大。而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例如白邦瑞)當初更根據中方的錯估,感到中國構成威脅,因而戰略誤判變本加厲,不幸形成美中爭霸的局面。

易富賢認為,中國的大方向是人口老化,是「一隻年老體弱的貓」,不是「雄獅」,養老和債務負擔沉重,「中國經濟永遠不能超過美國」。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和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也已經引用了他的研究。

他的新人口論述,近年來不斷得到印證,中國的統計部門顯然也開始做相應的務實調整,於此同時,智庫與華爾街如上有所回應。基於這個新人口論述所暗示的政策變化是戰略收縮而非擴張,這是不是意味著美中大國爭霸如果真有可能漸漸步入轉折,歷史有一天可以將此轉折美其名曰「嬰兒導向」?

(作者為美國法學博士、南山維石執行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黃創夏的身世來歷

體脂肪率、內臟脂肪、BMI、基礎代謝率標準、骨骼肌率、筋肉比、肌肉率的標準與簡介

柯文哲不可能成全侯友宜:選舉補助款比當醫生好賺多了,還可以豢養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