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2.0為何防止不了「同歸於盡」的悲劇
台灣26日再度發生一起長照悲歌,桃園市77歲彭姓老翁疑因不忍失智行動不便妻子長期受病情折磨,凌晨推著坐輪椅的妻子出外,將妻子推落水圳後再跳下水圳輕生。報導說其實兒子有發現父親異狀,因他竟然凌晨2時多外出,所以遠遠跟隨觀察。當他看見父親將母親推落水圳後,立即跳下將母親救起但未發現父親,最後,母親受輕傷但父親死亡。桃市衛生局對此表示,1966長照諮詢專線24小時不打烊,建議有需要求的個人或家庭可以申請哪類的的服務、給付額度,衛生局也能滿足大多數申請者需求。就本案的情況來說,由於他們家庭有請了外籍看護工幫忙照護,老翁與妻子也常到社區關懷據點與其他長者互動,所以衛生局顯然開錯「藥方」,真正的問題應該還是照顧者承受不了壓力所導致。
警大退休教授葉毓蘭在臉書對此感慨「比楢山節考還悲情」,報導說彭姓老翁兩年多來盡心盡力照顧妻子,可能壓力不小,最近檢查發現罹癌,心情沮喪又不想成為孩子負擔而尋短。若對照《楢山節考》的故事:日本古代信濃國因十分窮苦,男人為了生存每日苦勞,女嬰一出生就賣掉男嬰則丟棄,老人一到70歲就由家人帶至深山等死,以免造成負擔。故事中69歲的阿婆為讓孫子多一口飯吃,將自己牙齒敲掉讓自己看起來更老,這樣才能「加速被棄老」。從這個角度來說,彭姓老翁顯然認為兩老本身已造成對子女的嚴重負擔,所以做了如此決定。而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去年長照媒體報導的照顧悲劇20件,較前年的11件幾乎是倍增。而100年照顧悲劇2件,101年增至7件,到了106年增至12件,107年更一舉增為20件,7年增加6倍。
政府不是每年花費200多億元推動長照計畫,為何悲劇仍不斷上演呢?
我們首先該看長照的錢花到哪?
目前蔡英文政府的「長照2.0」的「好處」是各地照護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由於按項目計價收費,衛福部今年調查發現全職居服員平均月薪已從106年的2萬9000元至3萬元增加到3萬8498元,平均時薪也從170元增至223元,可見「有利可圖」。但以現有約一萬五千名左右的居家照顧服務員來說,人力還是嚴重問題!正如長照政策研究者、北市府市政顧問伊佳奇所指出,衛福部推估台灣至少有八十萬符合規定的長照需求者,但長照人力與認知症人才短缺,而且「有七成以上的人不知道長照2.0是什麼」。
至於有評論指出個案是「老老照顧」、老婆失智又行動不便,已有3、4項條件符合長照服務,可是個案並未尋求協助,可能照顧者不放心交給別人或是怕丟臉而自己照顧的傳統觀念,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求援,或排斥申請喘息服務云云。但事實上他們已請外籍看護,衛生局派員到我家中調訪時,他們說請外籍看護後,許多「長照2.0」的項目是不能申請的,只有外籍看護回國或離職一段時間後才能申請喘息服務,所以他們的說法也不盡然正確。
因此,重點還在於照顧者的心理負擔問題。
就彭姓老翁來說,我在「解讀最新老人狀況調查」提到「調查報告-106老人狀況調查_主要家庭照顧者」的許多研究發現照顧者的許多問題,例如必須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年齡愈高的主要家庭照顧者有輪替者比率愈低、主要家庭照顧者表示健康狀況不好、主要家庭照顧者使用「居家服務」的比率只有8.53%、22.39%的主要家庭照顧者因經濟因素而無法使用長照服務等。這幾年來照顧者殺害被照顧者的悲劇屢屢發生,可能也與上述因素有關。
甚至,生病的人本身也會有嚴重憂鬱症傾向。就像父親在過世前看到我們為了處理他失禁的大小便時,難過的流下眼淚說「我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給你們造成這麼大的負擔…」,當時我也向政府的居家服務求援,但機構推辭說無人力,直到他死後才來電問我們「有沒有需要」。此外,就算失能等級第八級每個月都把額度「用好用滿」,家屬能得到的也不過是「喘息」,這還不如我十幾年前帶著母親到醫院時得到的一張傳單「好康」,只要支付基本工資就能讓外籍看護「代為孝順」,還有比這更有CP值的「長照2.0或N.0」嗎?
然而,本案情況是即使有外籍看護分擔也「扛不起」長期照護者的「心靈重擔」!「最新老人狀況調查」雖然知道了這些狀況卻也無法解決,問題在哪裡呢?
本文認為問題關鍵在於報告指出「主要家庭照顧者與 65 歲以上需照顧老人同住比率占 91.68%」,而無論是長照2.0或外籍看護其實並不足以真正分擔照顧者或家人長期的心理壓力,因而造成台灣版《楢山節考》的出現,讓某些照顧者「自認有義務」去「解決問題」,於是悲劇就發生了。
研究報告可以發現問題,但發現問題必須研究解決方法,為什麼「有七成以上的人不知道長照2.0是什麼」?為什麼65歲以上高達12.12%的比率「想聘請家庭看護工照顧」?為何2016年底看護工的數目為248209人,到今年6月底看護工的數目為255683人,增加7474人?
有許多建議是衛生局或相關單位要主動關懷,或是要讓長照再「進化」,本文要談的是,其實這些建議已經存在很久了,但整個長照制度究竟是為了「長照產業」 的存在,還是真的有問過民眾需要甚麼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