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二戰中的戰爭責任 第四節 第三小節 從人口比例論台灣人從軍的「自由意志」 war crime taiwanese japan WWII
第三小節 從人口比例論台灣人從軍的「自由意志」
李筱峰根據回憶錄討論正在日本軍國教育下的青少年受皇民化影響較大,但1942年的志願兵人數與1944年相比,差距高達44萬人以上,我們可以用這個數字推論,1942年有四十幾萬符合資格的人拒絕成為志願兵,所謂「台灣身為殖民地,人民無從選擇」的假設並不成立。
根據彭琳淞論文5-1頁以下,1942年度(依進入訓練所受訓之時間計)第一期陸特兵募集共有「425,961 人」(本島人 417,300 人/高砂族 8,661 人)提交志願書。1943 年度第二期陸特兵募集共有「601,147 人」(本島人 587,974 人/高砂族 13,173 人)提交志願書。1944 年度第三期陸特兵募集,由於該年度是陸軍與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同步募集,故含海軍兵志願數共有「759,276 人」(本島人 746,739 人/高砂族 12,537人)交志願書。本文將以1942年至1944年的數據為討論基礎。
根據日本的1940年臺灣國勢調查,男性年齡分布如下:10-14歲有339,759人,15-19歲有266,709人。20-24歲有220,741人。25-29歲有217,841人。假設死亡率為0,1942年17歲至31歲台灣男性為266,709+220,741 +217,841 =705291人
我們假設符合年齡者皆可報名,1942年度第一期「陸軍特別志願兵」召募,有425,921人,1942年條件內志願比率 425921/705291約為60%。1943年2月12日召募第二期陸軍特別志願兵,當時有601,147人前來應募, 601147/704271約為85.3%。至1944年時,則幾乎已經達到「全志願」的程度。
我們還必須注意的是,報名第一期「陸軍特別志願兵」者為425,921人,根據彭琳淞論文5-2頁,依《臺灣統治概要》(1945 年版),1942 年度採用 1,000 餘名,1943 年度採用 1,000 餘名,1944 年度採用 2,200 餘名,另 1943 年度採用高砂族 500 餘名,1944 年度採用高砂族 800 餘名。換言之,依《臺灣統治概要》所採用之陸軍特別志願兵共達 5,500 餘名。
彭琳淞認為相對於實際採用名額,前述志願數從「425,961 人」、「601,147 人」到「759,276人」,乃當時從台灣總督府以下各種可能動員機制運作下的成果,同時也達到國民總動員的目的。
我們從志願人數反射出台灣總督府的動員程度,當志願人數每隔一年就以18萬人、15萬人的幅度成長,這當然代表,1942年志願兵被強制程度是最低的。而且根據彭琳淞論文5-2頁所介紹的制度設計:提出志願者須經「審查」(郡守、市長、支廳長等地方首長的初審)與「試驗」(於本籍地州廳進行身體檢查、口試及學科考試),再經州廳推薦交訓練所進行最後甄選決定採用人選;被採用者皆須先進入「陸軍兵志願者訓練所」接受訓練,再以「二等兵」身份配屬至陸軍部隊正式成為軍人。
我們必須思考,當1942年有45萬人報名而只錄取千餘人作為第一期「陸軍特別志願兵」的情況下,為何日本殖民政府要故意挑反對者從軍?
我們從年輕人的反應,也可以發現當時年輕人的想法。李登輝的哥哥李登欽在1943年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表達「能以無敵帝國海軍一員的身份,在榮譽軍旗下致力於殲滅美英,這是我未曾有過的感動。」的心境,許曹德提到七嬸表示其子曹庭「現在滿腦是學校宣博的大日本帝國天皇陛下,他要投軍從戎,為日本帝國的偉大獻出自己。」。曾經順應日本的皇民化運動,改名竹永茂松,投身擔任日軍台灣軍令部軍屬的簡茂松也提到「對接受教育敕語長大、構得上成為軍國少年的我們而言,最憧憬的是日本軍人和畢業的軍屬的英姿。我們幾個同伴常說:『畢了業,我們也要當軍屬到戰地去。』」「快接近畢業時,校方開始辦理參加軍屆的志願手續。教師當然主動參加,學生們也視為理所當然接受辦理。」。黃華昌則回憶說:「現在我腦裡還歷歷浮現,國小二、三年級時,常被調去竹南車站歡送軍夫出征的一幕。大家高唱台灣民歌『雨夜花』的曲調,歌名變成『愛國軍夫』,歌詞也改為『配戴著紅色布條的榮譽軍夫…』小學生不懂大人離別之情,只管高興地唱著。」
換句話說,1942年仍在就學或剛畢業的學生,乃至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如李登欽,對從軍有憧憬,以人口推論日本當時對台灣人強制從軍的程度而言,其強制性顯然相對較低。對照1942年第一期「陸軍特別志願兵」僅錄取千餘人的事實,加上需歷經「審查」、「試驗」、最後甄選及進入「陸軍兵志願者訓練所」接受訓練,並且不乏退訓者,就算一開始填志願書是非自願的,為何對比425,691人的1020人,0.24%的結訓率,這樣千裡挑二的比率的志願兵,其非志願程度,遠低於後期。
根據彭琳淞論文5-3頁,1942年度陸軍特別志願兵入所數1020人中,前期合格數508名,結訓497名,這代表有9人未完成訓練而離開。後期合格數512名,結訓 501名,這代表有11人未完成訓練而離開。並根據彭琳淞比對名單,發現各州人數與名字前後並不一致,他認為有候補名單及受訓期間退訓者。
我們在此認為,1942年的志願兵報名者,即使在錄取前因為社會壓力而不得不簽下志願書,但其實後來並非沒有離開的可能,基於此,我們要重新看待台灣人從軍者在戰後的主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