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抗戰:第八節 民族主體與政權合法性的衝突:來自美國南北戰爭的啟示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八節。

第八節 民族主體與政權合法性的衝突:來自美國南北戰爭的啟示

如果我們從民族主體與政權合法性的角度,看台灣自認擁有唯一或至高的抗戰詮釋資格,美國南北戰爭其實是一個可以為我們帶來深度思考的先例,在本節我將以讀者熟知、備受尊崇的美國國父華盛頓,他在南北戰爭期間因為種種因素,維吉尼亞州出身的他,在南方的敘事有新的詮釋。

在正式討論他前,必須說明本文引用這段美國歷史的基本態度。我並非美國史專家,對於南北戰爭的理解來自二手文獻的閱讀,我要在此援引的原因是認為這段歷史對台灣非常有啟發性。其次,美國作為在二戰後積極向全世界傳播民主價值的國家,我們參照其民主發展歷程並自我反思是有意義的。第三個理由是,美國學界或論述也經常挪用他國歷史,例如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描述中美關係,用「朝貢體系(Tributary system of China)」描述中國與鄰國的關係,美國既然可以拿距今至少二千四百年前的遠古城邦或古代封建背景硬套現代國際衝突,那本文將基於善意及有限條件下的類比,我認為應該可以被接受,以下是相關論述:

1861年開始的戰爭初期,美國南方邦聯認為美國聯邦是破壞違背憲法、破壞原始聯邦契約的一方,自己才是真正繼承美國先賢精神,並且對於1776年的來自南方建國者如華盛頓等人仍視為英雄,初期也會慶祝7月4日國慶日,南方可以說從戰爭初期就開始重新詮釋1776年革命的意義。

隨著南北戰爭的持續,南北方政治分裂加劇,邦聯開始淡化1776年的共同革命,並且認為自己是南方民族,邦聯與聯邦是不同的國家,對7月4日國慶日甚至認為是敵國的國慶日,對華盛頓等人的態度也有新的敘事。原本華盛頓被全美認為是國家創建者及共和制度的奠基者,以及國家統一的象徵。但隨著南北政治分裂,華盛頓開始被先強調是一位維吉尼亞人,以他的南方身分強調他是反抗中央壓迫、捍衛地方自治的先驅,是「州際聯盟的締造者」而非「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者」。南方的政治宣傳還包括若華盛頓在世,也會反抗林肯政府對南方州權的「暴政壓迫」並支持南方脫離聯邦,這與他反抗英國的精神一致。南方還以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中關於避免黨爭和地域分裂的警告,批評北方政策破壞華盛頓的期待,南方才真正繼承了華盛頓的精神。

對比美國南北戰爭這個一開始有著同一民族主體與政權合法性衝突的例子,南方邦聯也沒有因為華盛頓等人來自南方,進而持續指控北方「沒資格慶祝國慶」,反而是在戰爭持續下,由於北方的《解放奴隸宣言》、戰爭長期化、經濟封鎖與國際承認失敗等,南北之爭從州權之爭變成制度與價值觀的對立,並逐漸轉向獨立民族論,邦聯政府開始宣傳自己是「南方民族」,不再是美國的一部分。而華盛頓在南方的新象徵是支持南方政治立場、證明南方行為具有合法性,他的建國大業功績已不再屬於全美國。

對比台灣,隨著英國首先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開始,西方國家陸續開始與其建交。台灣於1971年因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喪失了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台灣在外交的挫折,到了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後,達到高峰。1991年5月1日,李登輝總統宣布終止動員戡亂,兩岸關係朝向為制度之爭外,自民進黨總統當選,政黨輪替後,關於台灣的民族認同部分,出現了更大的變化。

2024年10月10日,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重申5月20日就職演說提到的中國大陸與台灣「互不隸屬」,與現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國家統一前」這段文字有異。賴清德總統更於2025年6月22日於「國際扶輪社3490地區第九分區聯合例會」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一講談「國家」,內容提到在信史時代前就有文化、有動物、有人,且與中國沒有關係,賴清德的說法也暗示了兩岸民族的差異性。 

換言之,南方因戰爭長期化、《解放奴隸宣言》、經濟封鎖、國際承認失敗,南北轉為制度與價值觀及民族認同之爭;與此類似,台灣也自上述事件後,兩岸關係有了制度與民族差異之爭。

到了美國南北戰爭後期,南方民眾認為「美利堅邦聯國」是一個獨立國家,而美利堅合眾國是另一個國家。邦聯總統傑佛遜·戴維斯與報紙更明確稱北方為「外國」或「敵國」。 

對照2025年3月13日《中央社》〈賴總統敞廳談話全文: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 恢復軍事審判因應滲透〉報導,賴清德總統明確指出中國是反滲透法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美國南方邦聯不但把美國聯邦當成敵國,連華盛頓等人的共同建國記憶都做出了新的詮釋,轉而慶祝是同一天的2月22日邦聯獨立紀念日與華盛頓生日。

南方邦聯是美國戰時分裂政權,台灣在李登輝單方宣布終止動員戡亂前,金門與福建沿海間仍有小規模軍事衝突。南北戰爭與兩岸之間的「台海現狀是內戰的延長屬性」因兩岸長期和平分治及總統民選、政黨輪替而有不同看法,且台灣政權繼續沿用舊國號與憲制,固然也影響「共同記憶」,但正如前述,台灣社會對於國族與自身是否是中國人的看法,都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

為何台灣總統在台灣社會歷經了解嚴、終止動員戡亂,乃至把中國當敵國,甚至台灣普遍出現兩岸分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論述,及前述台灣人多數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大社會背景之下,國防部卻還要「留戀」對抗戰的詮釋?美國南方邦聯早在一百六十幾年前,人民與政治人物改變了自己的認同,但台灣仍受舊有的歷史所框架。

回顧美國建國歷程,美國是1776年宣布獨立後,1781年生效的《邦聯條例》其權限非常有限,中央政府幾乎無法徵稅或有效執法。1787年費城會議起草現行的美國憲法,並於1789 年 3 月 4 日正式運作,同時是華盛頓就任總統的那一年。南北戰爭中的邦聯與《邦聯條例》並無直接關聯,但名稱與精神上的相似之處在於州有高度主權,中央弱化。

我們難以找到堅實證據認為華盛頓再世就會支持南方,現代看法也認為,南方強調戰爭原因是州權,是為了合理化自身延續奴隸制的藉口,華盛頓在南北戰爭中被南方再詮釋的新形象其實也是南方的政治需要,這都是我們討論南北戰爭前必須先認識的部分。

因此,撇開南方最後戰敗的歷史事實,也將南北戰爭與兩岸的類比範圍侷限在國族認同、正統或法統之爭及記憶的再詮釋,可以給我們啟發的是,一百六十幾年前的美國南方邦聯人民與政治人物,當他們的民族主體認同發生改變,即使是「國父華盛頓」這樣的舉國共同象徵也可以改變詮釋方式,當過去的共同歷史記憶及政權合法性的討論都不再限制思考,也才能共同建立新的認同。

當台灣人多數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現任總統公開表示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抗戰的歷史更未發生於台灣,台灣仍然堅稱自己擁有抗戰詮釋權,顯然沒有歷史論述的正當性。

就像中華民國在台灣以來,長年把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掛勾論述,但賴清德總統在2025年8月15日於臉書的言論中,對8月15日這一天的定義是「終戰紀念日」,全文沒有「抗戰」二字。陸委會同日除又重申禁止公務員、曾任要職者等參與中國的紀念抗日、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的「大閱兵」,又強調紀念抗戰勝利最重要的是凸顯「和平」的重要性、彰顯「反侵略」的抗戰精神與價值云云。

但是,當賴清德總統連口中都沒有抗戰時,為何台灣政府還有殘留的「抗戰陰魂不散」?連抗戰都說不出口又如何詮釋?

因此,對比美國南北戰爭的例子,當一個政治共同體經過種種社會變遷、政治轉型後,對於歷史的認識,也必須重構與再論述。當國家認同已經根本性改變,強加歷史的共同記憶於自身,反而會造成自我認同建構的障礙。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說,美國南北方曾有共同的國父記憶與有共同的榮耀感,但南方可以因為種種原因在戰爭中對華盛頓有新看法,真實發生且與自身息息相關的建國記憶都可以改變,但台灣卻緊抱著那個不真實的「抗戰記憶」!台灣對抗戰詮釋權的強硬主張,唯一效果就只有使台灣認同更加斷裂。

現在無論是台灣陸委會或國防部,不想講台灣光復了,就說紀念抗戰勝利最重要的是凸顯「和平」的重要性,但賴清德總統都不提抗戰勝利了,這難道是表示「和平」根本不重要?

而台灣,卻選擇堅持對抗戰詮釋權有著徹底主控權,只有台灣這裡能高興掛勾「台灣光復」就掛勾,要用「終戰」就「終戰」,要「和平」就索性連抗戰都不談,這樣的台灣,真該好好向美國關於南北戰爭的歷史好好學習了。

最後值得附帶一提的是,關於南北戰爭,在南方對於陣亡將士的悼念與南方角度的敘事上,外界觀感認為這是極度複雜的議題,即使是單純悼念家屬,可能也在戰爭源於奴隸制及種族主義爭議下有敏感的考量。由於本文不斷強調只有人民與土地才對發生在其上的戰爭有最終詮釋權的概念,美國南方如何看待南北戰爭的南軍,本文認為與台灣社會如何談論自身在二戰時期的角色息息相關,在下一節續談。

Blackjack 2025/9/3

全文在 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郭台銘血汗工廠研究1-2:何謂富士康「屌人文化」?這與台灣法官認為「屌」「很厲害、不凡」不同喔

曹興誠始亂終棄玩弄新加坡,李顯榮說落地生根尷尬了:也談曹興誠錢進中國及「速審法曹興誠條款」傷害台灣

居服員出車禍了!我想問長照2.0的A單位功能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