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抗戰:第七節 「抗戰主體性」必須以人民與土地為基礎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七節。
第七節 「抗戰主體性」必須以人民與土地為基礎
前面討論身處台灣或日本的台灣人不可能「抗戰」,台灣多任總統與社會也不可能真心紀念抗戰,在台灣各界主張「台灣主體性」時,「抗戰主體性」的歷史解釋,當然不能以「誰說了算、台灣說了算」作為唯一標準。
如果我們用「只有自己能替自己說話」的角度,在中國有統治權時期的中華民國確實可以說「中華民國有抗戰歷史發言權」,但「現在的台灣」有詮釋權是因為這些人認為台灣「等於並延續」抗戰時期中華民國嗎?2016年的當時總統蔡英文與2018年的卸任總統李登輝,他們在沖繩呈現的台灣主體性,已經又被國防部的抗戰史觀所抹滅。
又如顧立雄被投書質疑的部分,中國是對日抗戰史觀發生的主體,因為當年四億中國人抗日、三千萬中國人傷亡、戰火遍及全中國。現在為何台灣仍自認比中國更有「抗戰歷史敘事權」,在中國抗戰戰死者,台灣人是多數嗎?
許劍虹以所謂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對「蔣委員長」蔣介石個人的效忠,去作為台灣取得抗戰話語權的「證明」;顧立雄亦以對中華民國的「忠誠」拘束國民黨老兵,無非都設置了一個前提,對中華民國或蔣委員長的「忠誠」是最高價值。但從中國歷史朝代更迭的角度來看,人民與土地一直才是人民凝聚的核心,南宋滅亡於蒙古,之後建立的元朝滅亡於朱元璋,當時反抗蒙古人的漢人有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而清王朝統治中國以來,更有無數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反抗者,直到孫文領導的國民革命推翻滿清時的號召則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無論是「反清復明」的「明」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中華」,指的並非是明王朝,從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對抗外族的戰爭而言,不管是甚麼時代,那些無論在戰爭中死亡的軍民,或是能活到戰後的倖存者,都不是為了上一個王朝或當代王朝的「天子」或「朝代」去犧牲。
所有人都能理解孫文領導的國民革命犧牲者並非為孫文個人或還未成立的中華民國而死,重要的是中國人不能繼續被當時那樣的清王朝繼續統治下去,所以當時有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同樣的,抗戰並非為一個國號、一位總統去作戰,中國人抗戰是為了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將抗戰犧牲者或參與者的一切努力完全「歸功蔣介石」或「歸功中華民國」,是完全把抗戰者的努力「私有化」,也沒有了解其真正意義。
因此,就算是許劍虹所列舉的兩位老兵,他們當年抗戰為的當然也不是仍屬於日本一部分的台灣,他們為之冒險犯難的當然是中國那塊土地與在其上的人民。顧立雄言論將抗戰紀念視為是中國統戰,渾然忘卻中國這塊土地與人民始終才是抗戰主體,他與許劍虹是殊途同歸。
而據2024年4月25日《中央社》〈斜槓顧立雄掌國防部長 實質文人領軍里程碑〉報導,顧立雄生於深藍家庭,受黃信介演講啟蒙成為綠營法律智囊,總統蔡英文上任後,落實政見推動轉型正義,相關法案就是在顧立雄的協助下順利完成,顧立雄並從立委轉任不當黨產委員會第一任主委。
如果我們看現今政府內閣首長意見,強調中華民國與抗戰勝利的唯有顧立雄一人,前述國史館對抗戰勝利的態度則顯然是解構,「抗戰歷史的解釋權」若真的掌握在台灣手裡後,全中國各地各具主體性的抗戰歷史與記憶該何去何從?
如果台灣真的是為了中國抗戰「歷史敘事權」,那就不能忽視全中國各地獨有的抗戰歷史與記憶,若台灣自己可以有台灣主體性,全中國的抗戰歷史記憶卻要放棄自己主體性,並且依附台灣的中華民國領導抗戰論,這是雙重標準。
發生於全中國各地的抗戰歷史,台灣根本無心也無力去記憶與傳述,台灣這塊土地上也沒有相關的記憶,沒有根的記憶是浮萍,只有附著於中國土地與人民的抗戰記憶才有真正的根,如果「台灣主體性」是黃金標準,台灣就不應該把「抗戰主體性」占為己有。
Blackjack 2025/9/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