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抗戰:第十節 結論:全世界都懂這個道理,只有台灣不懂。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十節。

第十節 結論

綜合上述觀點與案例,除了認識到整個台灣社會與抗戰歷史記憶背離的大背景外,我們還可以從提出這些主張者的背景去討論,為何在台灣現狀下,有人要台灣主張抗戰論述主導權? 

許劍虹與他筆下的兩位老兵,三人各自實際定居美國或中國,他們嚮往的中華民國更像是「還在南京定都、蔣介石還在當總統」的那個「中華民國」,但「那個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於中國大陸,否則,若談台灣擁有抗戰歷史發言權,還有什麼比台灣人自己想要並且主動發聲的事證更有說服力。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據奔騰思潮網頁介紹,許劍虹生於美國,曾回台求學,現又返回美國。他文中強調台灣擁有抗戰話語權的理由是兩位抗戰老兵忠於中華民國與蔣委員長,但包括他自己、中國抗戰老兵、華僑抗戰老兵都不住台灣,這三人在台灣都沒有真正的「生根」。許劍虹在該文並沒有舉出任一台灣本土住民的意見佐證台灣想要與願意紀念抗戰,也沒有談到台灣社會對抗戰勝利的看法。

陳之藩曾於1955年7月1日《自由中國》第13卷第1期寫下一篇曾被收錄於中學教科書的文章〈失根的蘭花〉,中學生是無法理解該文的,沒有「失根」的人當然也無法理解,但拿該文的敘述「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才顯得星光晶亮;在群山萬壑中,有竹籬茅舍,才顯得詩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顯得純樸可愛。」來對位思考,陳之藩顯然是說,他在美國的夏夜、群山萬壑、晨曦的原野,都沒有那種種的感動,只有失根的悵然。

我們可以理解「故國」的不存在導致心理上的「失根」,但抗戰的歷史記憶在現在的台灣其實也無根。

再來談到國防部長顧立雄,他以律師法律專業協助蔡英文總統推動轉型正義相關法案的制定,顯然就是要把蔣介石「拉下神壇」,上任國防部長後卻念茲在茲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然後在各記者會中完全迴避誰是當年總統,絕口不提蔣介石,但蔣介石與抗戰真能一刀切嗎?只談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卻避談當時總統是蔣介石,這種抗戰論述沒有「失根」嗎?

這位強調抗戰論述主導權的國防部長,在整個賴清德總統內閣中又是絕無僅有的存在,國史館、台史館、教育部、文化部等等可能涉及抗戰論述的部會或機關,顯然是讓國防部去當柏楊《異域》筆下的「孤軍」。

李彌將軍的孤軍在雲南邊境、緬甸、泰國的金三角、美斯樂作戰時,要面對各國勢力,又要堅持中華民國國軍的立場,但只有彈盡援絕的結局可以看見,國防部所謂的抗戰敘事其實沒有得到了台灣政府其他部會正式的支援。柏楊《異域》筆下鄧克保口述是假的,但李彌將軍在緬泰雲南作戰是真的,國防部長顧立雄主張台灣有抗戰詮釋唯一資格,是真還是假?

從轉型正義角度而言,身為該法律系統背後推手的顧立雄,對蔣介石帶領中華民國在中國的戰爭罪不能視而不見。只談領導抗戰不談抗戰責任,這樣堅持抗戰論述的台灣國防部,既在台灣政府也在歷史正義中「失根」。

回到許劍虹的論述,Benedict Anderson最後著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曾提過一個概念「遠距民族主義」,其中一個性質是這些人並非定居在當地且有流離意識,他們在居住國屬於邊緣,但又在其「祖國」展現他的民族敘事。如果我們在此採用他「離散」及「遠距」這個概念去討論,相對於這些遠距民族主義者,無論是許劍虹或那兩位抗戰老兵,你們真的問過台灣人想要與願意紀念抗戰嗎?你們把台灣投入在什麼樣的想像之中?

無論是顧立雄以國防部長立場發言的立場,或是許劍虹的立論,可能背後有地緣政治博弈、個人國族情感的投射,他們對歷史的解釋可能有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而我們應該用歷史去看歷史,這是本文所要反覆強調。

就像兩岸各有認知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最能說明人民與土地才是最終代表權歸屬的例子。台灣的蔣介石政權自該決議後,從此在聯合國喪失了中國代表權,台灣也喪失了在聯合國的官方代表。

回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蔣介石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中「自居中國政府」,但廣大數億中國人二十幾年來,在聯合國都沒有正式代表權。台灣人可以在蔣介石退出聯合國後主張會籍普遍化,台灣應該重返聯合國,但從未覺得蔣介石在1949年後代表全中國有何不妥,到現在台灣人還覺得自己可以代表全中國說話嗎?例如抗戰?

同一邏輯下,蔣介石1949年到台灣以來,念茲在茲的就是他才是中國政權的正統、法統,這導致幾十年未改選又沒有民意基礎從中國來台的老立委、老國大代表,為他們幾十年都沒見過選民也沒居住過的中國各省,在台灣的立法院與國民大會行使「各地方民意代表」的職權。

為何台灣人普遍認為這些從中國來台、沒有改選又沒有民意基礎的「萬年立委、萬年國大」沒有資格當「民意代表」,卻不認為蔣介石從1949年後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人不合理?卻不認為台灣現在因為「中華民國」這個理由而有最大及唯一抗戰論述主導權不合理?

台灣民主化後人人知道自認的「法統」、「正統」不能代替民主正當性,沒有民意支持、沒有經過投票的中國來台立委與國大當然沒有資格持續幾十年在立法院及國民大會中代言。這是因為憲政主體並不來自所謂的法統、正統,國家構成要素前二者就是人民與土地,失去了人民與土地後卻自認可以替他們「代言」,在國際上通常是流亡者或外人,實際也沒有任何真實民意基礎。

台灣從2758號決議後就不能代表中國,認為台灣有權替抗戰發生所在地的人「持續代言」的看法,並非來自對抗戰記憶、抗戰歷史有真實的感情,更不是對仍在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有任何眷戀,而是出於非歷史正義的立場。

退萬步言,台灣人如果不願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代替台灣發言」,當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域只剩台澎金馬之時,台灣政府堅持可以代替全中國可以繼續有「詮釋抗戰的權力」,就顯得自相矛盾。1949年後在聯合國的蔣介石自認可以代表全中國,現在的台灣也堅持自己有抗戰意義定義權,轉型正義多年以後,大家還要讓蔣介石模式繼續影響台灣的價值觀嗎?這不是把自己複製成蔣介石了?

或許,台灣、中華民國政府都因為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不認同,進而否定中國政府有抗戰歷史敘事權,但如果現存於當年土地與人民後裔的政權都「沒有資格」紀念戰爭,反而是因為當時戰爭的領導者最後居住地的人民「才有資格」,這顯然不符合尊重犧牲者的現代普世史觀。

把蔣介石當成抗戰領袖與象徵的問題更在於,如果在戰爭時期可能需要領袖去凝聚國家力量,但是當歷史已經成為歷史,那就是用領袖作為一個圖騰,那種歷史就會成為像圖騰一樣的歷史。

如果用圖騰作為歷史,領袖就不可以被挑戰,歷史也不可以被挑戰,當領袖與歷史綁在一起的時候,一旦領袖的地位崩塌,這個領袖是獨裁者,我們要否定整個歷史嗎?

所以,我現在要問這些認為台灣「獨佔」紀念與論述抗戰「權力」的人們:

台灣真的想要紀念抗戰嗎?

你們真正尊重歷史嗎?

你們尊重那些為了土地與人民犧牲的靈魂嗎?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開場白寫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是幸福或不幸,都專屬於各個家庭,任何人都不應該自認與那個家庭有過連結,就覺得可以替那個家庭寫下專屬於他們的故事,因為那是別的家庭的故事,不是你的。

全世界都懂這個道理,只有台灣不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郭台銘血汗工廠研究1-2:何謂富士康「屌人文化」?這與台灣法官認為「屌」「很厲害、不凡」不同喔

曹興誠始亂終棄玩弄新加坡,李顯榮說落地生根尷尬了:也談曹興誠錢進中國及「速審法曹興誠條款」傷害台灣

居服員出車禍了!我想問長照2.0的A單位功能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