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抗戰:第四節 「抗戰老兵的忠誠」不能決定詮釋抗戰權歸屬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四節。
第四節 「抗戰老兵的忠誠」不能決定詮釋抗戰權歸屬
在討論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包括戰爭罪的部分後,本文進一步探討台灣主張「抗戰老兵忠誠決定論」的民間意見。
軍事史研究者許劍虹於2025年7月13日《風傳媒》有一篇〈抗戰話語權當然在台灣手中〉,許劍虹通篇文章認為參與抗戰的兩位老兵意見就足以證明。這兩位抗戰老兵之一是在中國的廖沛林,許劍虹與他交談後,認其對中華民國仍懷有高度忠誠並以台灣成就自豪,許劍虹還以他未接受中共的閱兵邀約,當成「一位國軍抗戰老兵向中華民國盡忠的最直接方法」。
另一是美國出生的華僑飛行員朱安琪,先後參與抗戰及國共內戰,回到美國後曾於2015年回台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2025年1月過世後,骨灰遷葬新店空軍公墓,許劍虹說「對中華民國空軍的眷戀,卻還是讓他選擇遷葬陌生的台灣,實在是讓人感動的選擇」。
許劍虹為何特別重視抗戰老兵的「忠誠」,他說的一段話可以簡單分析:
「今年中共舉辦抗戰勝利80周年活動,主題除了閱兵外,還有慶祝聯合國成立以及台灣光復80周年的用意,都是在剝奪中華民國的國際生存權以及治理台灣的正當性。因此這些年邁的老兵,無論是身處大陸還是美國,甚至於已經與世長辭,只要願意表達對中華民國的支持或者對中共史觀論述的抗拒,哪怕是最消息的抗拒,都是對台灣最大的鼓舞。」
反面推論許劍虹的看法,如果抗戰老兵支持與愛台灣,就可以增加或抵抗中共奪中華民國的國際生存權以及治理台灣的正當性,但為何有更多抗戰老兵支持台灣,就會讓中華民國有生存權與治台正當性,該文沒有敘述。
對於抗戰老兵廖沛林,許劍虹又說「他還是鍾愛中華民國,來到台灣向蔣委員長致敬,也拒絕中共統戰」,為何住在中國的抗戰老兵至今仍效忠蔣介石有助於台灣與中華民國,許劍虹還是沒有談。
假設這種「抗戰老兵決定論」有效,中共當局若找「更多樣板」來比數量玩數字遊戲,豈不取得更大的正當性?2015年,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有300多名抗戰老兵組成的方隊,包含有抗戰老兵、支援前方模範代表以及英烈子女代表等,也組織了國民黨抗日老兵一同參與。
如果紀念歷史事件與現存政權的正當性是用人數去累積,台灣或中華民國真的有「必勝」的把握?若要考慮在台親歷抗戰者的情感,難道中國抗戰經驗者的回憶就不算數?
如果建構台灣「必須要」有「抗戰歷史主導權」的理由來自「抗共、不屈從於共」,那真實的歷史對許劍虹而言是什麼?該如何自圓其說中華民國缺席了中國人民在1931年後就對日的「抗戰」?還是要跟隨蔣介石與中華民國的論述「八年抗戰」?
姑且不論兩位抗戰老兵的忠誠就足以決定使台灣擁有抗戰詮釋資格的理由如何薄弱,對於解釋與認識歷史,不能以幾位抗戰老兵的主觀意志與情感去決定,因為那是無法客觀衡量的,只有讓客觀事實去論證,才是真正的尊重歷史。
Blackjack 2025/9/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