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抗戰:第五節 台灣人與抗戰的關係:從台籍日本兵到《聽海湧》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五節。

第五節 台灣人與抗戰的關係:從台籍日本兵到《聽海湧》

談到戰爭的歷史記憶屬於土地與人民、抗戰的複雜面向後如,回到二戰時期台灣人扮演的角色,更能讓台灣社會認清,台灣主張擁有抗戰抗戰論述主導權的背後,與歷史事實產生的衝突。

二戰時期的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台灣人當然無從對日抗戰,蔡英文總統與李登輝總統都曾在沖繩戰跡國定公園的兩個碑文上,有著類似主張的紀錄,以下簡述相關報導。

2016年6月28日《自由時報》〈日本沖繩「台灣之塔」落款人是「總統蔡英文」〉報導,沖繩「台灣之塔」碑文落款是總統蔡英文,上面有「台灣戰士崇高志節,埋沒七十年無以彰顯」、「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等字句。2018年6月24日《中央社》〈李登輝琉球悼念台灣人戰亡者 題字揭碑〉也報導,前總統李登輝參加沖繩二戰時台灣人戰亡者慰靈碑揭碑儀式,碑文上有他揮毫寫下的「為國作見證」五個字。

李登輝「為國作見證」指的是什麼?這要從李登輝兄弟談起。

李登輝及其兄長李登欽可謂是台灣最著名的台籍日本兵,李登輝上京都帝國大學一年多的時候被徵為高射炮兵。李登欽於1943年主動報考海軍並於兩年後在菲律賓陣亡。根據2007年6月7日《自由時報》〈李參拜靖國神社「哥可享冥福了」〉報導,神社記載著「海軍上等機關兵岩里武則,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戰死,死歿場所呂宋島馬尼拉市」。岩里武則就是李登欽,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的馬尼拉則是日軍在馬尼拉大屠殺的發生地。

二戰期間,無論是在日本的台灣人或在台灣的台灣人,都被捲入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李登輝兄弟是八萬餘台灣人參與作戰的例子,此外還有十二萬六千餘人作為軍伕,共二十萬七千餘人被日軍徵召。歷史上的台灣在抗戰時期屬於日本的一部分,台灣人只有自願或非自願參與日軍作戰的選擇,絕無可能代位中國人去「抗戰」。

也因此,當馬英九以總統身分紀念抗戰之時,2015年8月20日《自由時報》  〈接受日媒採訪 李登輝:台灣對日抗戰非事實〉報導提到,李登輝接受日本政論月刊《Voice》採訪時指出今年7月4日在馬英九要求之下,國防部在新竹湖口舉行了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但一般台灣人幾乎都不太關心,連他也是經由別人提起才得知此事。李登輝認為,馬英九特地在二戰70週年這個時刻和中國唱同調「抗日」,是想討中國歡心,但事實上「70年前的台灣人毫無疑問都是日本人」,說台灣抗日當然不是事實。

相對於李登輝的談話,2025年3月4日《中央社》〈抗戰勝利80週年 顧立雄:主軸為中華民國與友盟共同奮戰〉報導,國防部長顧立雄說「民國26年抗戰爆發,28年第二次大戰全面開始,30年我國向日德義軸心國宣戰,34年日本投降抗戰勝利,3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才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能打一場,比自己建國還早的戰爭?誰是抗戰的主軸,答案非常明顯。」

同一邏輯下,「打一場,比自己建國還早的戰爭」被顧立雄當成荒謬,那當年的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就能替中國對日抗戰嗎?現在的台灣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去紀念當年完全不發生在台灣的「對日抗戰」,顧立雄更沒有問過當年與現在台灣人的意見。

台灣人對抗戰的看法,我們還可以從官方媒體與官方歷史博物館的態度,看看政府究竟要現在台灣人怎麼去認知,就以公共電視戲劇《聽海湧》的製播為例。

這個部份我過去談了很多,簡單說就是台灣影視作品如何將真實歷史故事改造以符合現在台灣的價值觀,史實中死於1945年7月6日的中華民國領事卓還來,《聽海湧》導演孫介珩與編劇蔡雨氛不但要他活到戰後,並且在盟軍審判台灣戰俘時還去「陷害台灣戰俘監視員」。

真實歷史與改編的差異是,領事卓還來夫人趙世平在戰俘營時被戰俘監視員柯景星暗自救濟,數十年後,卓還來姪女自美赴台對時年90歲的柯景星致謝。此事被寫入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李展平也曾在《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一書訪談過柯景星,但基於這段歷史改編的《聽海湧》,導演孫介珩、編劇蔡雨氛不但把領事妻子寫成被性侵後自殺,救過領事夫人的戰俘監視員也被處死。

為何這樣改編歷史變成戲劇,《聽海湧》編劇蔡雨氛在2024年8月14日《報導者》〈戰爭裡,誰不想作好人──《聽海湧》面對台灣二戰戰犯審判的歷史辯駁〉的說法是「這是當年在中山堂發想的那個『帥東西』──那是個有歷史、陰謀、衝突與大時代場景的『帥故事』。」、「主角結局與柯景星本人境遇相反──判決沒有被改變,仍是死刑。短片主角最終客死異鄉。『簡單地說,就是好心沒好報。』」

自稱眷村出身、祖父是中華民國空軍曾與日軍交手的導演孫介珩在《中央社》相關報導說法是:「這三名戰俘員就是當年台灣居民的縮影」。

再根據2024年9月23日《聯合新聞網》〈臺史博x公視聯手 再現《聽海湧》戰俘監聽員史與二戰悲歌〉報導,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特展以《聽海湧》劇中道具和影音劇集片段呈現「歷史」,臺史博館長張隆志甚至表示:

「《聽海湧》劇集是關於台灣史的重要時代劇作品,很高興能與公視團隊合作策劃此次特展,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的歷史…」

這之中的弔詭之處是,國防部要台灣詮釋的抗戰,過去的台灣人無法參與,政府出資的公共電視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要大家記憶「關於台灣史」的內容,歷史上的台灣人並不在場。台灣這樣的態度,完全是對真實歷史的否定,無助於社會真正去認識抗戰與台灣的過去,關於中華民國的定位,更與台灣歷任總統的主張,有明顯的差異。

在本節的最後,我們也要呼應前面提到的戰爭罪,美軍為主的盟軍曾在二戰期間對台灣各地大空襲,據2016年國史館講座,張維斌博士引述台灣總督府統計,1944年10月12日至1945年8月10日,盟軍空襲台灣造成5,582人死亡,傷亡與財產損失約27.7萬人受災。違反《海牙公約》第25條禁止攻擊不設防城鎮,與第46條保護平民生命財產之規定,已構成戰爭罪。相對的,賴清德總統於2025年5月8日出席「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茶會」時大談盟軍英勇奮戰,那盟軍對台灣平民的傷害呢?台灣主體性是因為對象不同,可以選擇提出或沉默嗎?

盟軍轟炸台灣造成平民傷亡與損害,不乏民進黨政治人物對此有認識:2018年11月14日《三立新聞網》〈韓夜襲岡山造勢 勾起二戰大轟炸慘痛〉報導,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蘇貞昌:「二戰期間,美軍對岡山的大轟炸,造成多少台灣人心中,難以萬懷的痛跟苦。」。

台灣的政治人物既要替盟軍對台灣轟炸的平民受害者申冤,又要對盟軍表示「敬意」?

而我們更要注意到的問題則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在中國抗戰期間是日本的一部分,既要承擔日本要求的軍事任務,也承受盟軍的攻擊,現在若還要被「賦予」抗戰歷史的詮釋權,這顯然是違反歷史真實的,也是使台灣人自我否定的重大錯誤。

Blackjack 2025/9/3

全文在 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郭台銘血汗工廠研究1-2:何謂富士康「屌人文化」?這與台灣法官認為「屌」「很厲害、不凡」不同喔

曹興誠始亂終棄玩弄新加坡,李顯榮說落地生根尷尬了:也談曹興誠錢進中國及「速審法曹興誠條款」傷害台灣

居服員出車禍了!我想問長照2.0的A單位功能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