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台灣與抗戰:第十節 結論:全世界都懂這個道理,只有台灣不懂。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十節。 第十節 結論 綜合上述觀點與案例,除了認識到整個台灣社會與抗戰歷史記憶背離的大背景外,我們還可以從提出這些主張者的背景去討論,為何在台灣現狀下,有人要台灣主張抗戰論述主導權?  許劍虹與他筆下的兩位老兵,三人各自實際定居美國或中國,他們嚮往的中華民國更像是「還在南京定都、蔣介石還在當總統」的那個「中華民國」,但「那個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於中國大陸,否則,若談台灣擁有抗戰歷史發言權,還有什麼比台灣人自己想要並且主動發聲的事證更有說服力。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據奔騰思潮網頁介紹,許劍虹生於美國,曾回台求學,現又返回美國。他文中強調台灣擁有抗戰話語權的理由是兩位抗戰老兵忠於中華民國與蔣委員長,但包括他自己、中國抗戰老兵、華僑抗戰老兵都不住台灣,這三人在台灣都沒有真正的「生根」。許劍虹在該文並沒有舉出任一台灣本土住民的意見佐證台灣想要與願意紀念抗戰,也沒有談到台灣社會對抗戰勝利的看法。 陳之藩曾於1955年7月1日《自由中國》第13卷第1期寫下一篇曾被收錄於中學教科書的文章〈失根的蘭花〉,中學生是無法理解該文的,沒有「失根」的人當然也無法理解,但拿該文的敘述「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才顯得星光晶亮;在群山萬壑中,有竹籬茅舍,才顯得詩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顯得純樸可愛。」來對位思考,陳之藩顯然是說,他在美國的夏夜、群山萬壑、晨曦的原野,都沒有那種種的感動,只有失根的悵然。 我們可以理解「故國」的不存在導致心理上的「失根」,但抗戰的歷史記憶在現在的台灣其實也無根。 再來談到國防部長顧立雄,他以律師法律專業協助蔡英文總統推動轉型正義相關法案的制定,顯然就是要把蔣介石「拉下神壇」,上任國防部長後卻念茲在茲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然後在各記者會中完全迴避誰是當年總統,絕口不提蔣介石,但蔣介石與抗戰真能一刀切嗎?只談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卻避談當時總統是蔣介石,這種抗戰論述沒有「失根」嗎? 這位強調抗戰論述主導權的國防部長,在整個賴清德總統內閣中又是絕無僅有的存在,國史館、台史館、教育部、文化部等等可能涉及抗戰論述的部會或機關,顯然是讓國防部去當柏楊《異域》筆下的「孤軍」。 李彌將軍的孤軍在雲南邊境、緬甸、泰國的金三角、美...

台灣與抗戰:第九節 台灣人在二戰中的戰爭責任,第五至六小節:部分台灣人參與了日本發動的南京大屠殺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九節第五至六小節。 第五小節 部分台灣人參與了日本發動的南京大屠殺 彭琳淞論文在 2-63頁指出,1937年9月12日至1937年12月20日間,「台灣軍」前往上海作戰,組成就是重藤千秋少將指揮的「重藤支隊」,其隸屬於「第11師團」指揮,台灣人角色是募集850名台灣人「軍伕」隨隊擔任物資搬運工作。淞滬會戰一直持續到11月26日,參戰方就包括了台灣軍。 1937年11月12日,日軍攻陷上海,到1937年12月20日「重藤支隊」返台整備之前的1937年12月1日至13日發生了南京戰役,1397年12月13日當天,發生了持續六周的南京大屠殺,台灣人在這個階段扮演的角色,就必須從台灣軍「重藤支隊」談起。 「重藤支隊」也就是所謂的台灣軍,全由日本人組成,協助該部隊後勤的850名台灣人「軍伕」實際上做的也不限於物資搬運工作。根據鍾淑敏、沈昱廷、陳柏棕〈由靖國神社《祭神簿》分析臺灣的戰時動員與臺人傷亡〉,《歷史臺灣》,2015年11月,84頁以下論述: 「1937年9月攻打中國戰場的臺灣軍,由於沒有軸重隊,因此各部隊都需利用臺灣人軍夫,如本部在臺南的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其聯隊本部、各大隊本部都各有110名左右軍夫。軍夫除負責搬運大小行李與各項作業,也被利用為重機關槍隊的彈藥手,因此傷亡者續出。直到1941年臺灣軍機械化改編為第四十八師團時,軍夫隊才離開師團。」 由此我們可知,台灣軍夫實際上有參與對中國的作戰,這種作戰模式不只是廣義的後勤,在狹義的前線作戰中也包括,因為該文明確指出軍伕「也被利用為重機關槍隊的彈藥手,因此傷亡者續出」。 我們對照「重藤支隊」的相關研究,根據余子道、張雲道所著,200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一三淞滬抗戰》200頁以下,重藤支隊於1937年9月14日抵達上海寶山川沙鎮,投入淞滬戰場,配屬日軍上海派遣軍,參與羅店等區域的作戰。 附隨於「重藤支隊」的台灣850名軍伕究竟涉入中日戰爭的程度有多深,我們已經從台灣這邊鍾淑敏等人根據的研究得知,軍伕已成為重機關槍隊的彈藥手並導致傷亡慘重,根據中國方面的研究則得知「重藤支隊」台灣軍的進軍軌跡。 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軍隊並未包括第11師團,由於南京戰役的最後一天1937年12月13日,正...

台灣與抗戰:第九節 台灣人在二戰中的戰爭責任,第一至四小節:獵女犯是戰爭犯與台籍日本兵的有責性探討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九節第一至四小節。 第九節 台灣人在二戰中的戰爭責任 第一小節 〈獵女犯〉變成《熱帶天使》:台灣人戰爭罪敘事的變形記 台灣討論二戰歷史,始終在抗戰論述與被日本殖民的受害者的角色中拉鋸,本文首先要從作家陳千武《獵女犯》探討台灣人在二戰中的戰爭責任,此書曾更名為《活著回來》,並在2023年改編成大型音樂劇《熱帶天使》。 從美國的戰爭文學的角度來看,參戰士兵撰寫具有自傳性質的戰爭記憶並不罕見,就像羅恩·科維奇的自傳小說《七月四日誕生》,書中以隱諱的手法描述了他誤殺了一位越南兒童,1989年上映了基於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科維奇由湯姆·克魯斯飾演,導演是也打過越戰的奧立佛·史東,在電影中不但明確演出科維奇誤殺同僚的過程,也在與母親爭吵的那個場景中說出了「我殺了女人與小孩」。 對照美國越戰電影把小說隱去的去除「迷霧」,台灣則明確地把《獵女犯》中抓捕當地女性做為慰安婦的戰爭罪,在國家劇院關於《熱帶天使》的宣傳「戰爭紀實文學音樂劇《熱帶天使》星聲登場」變身為導演林孟寰意念中的《悲慘世界》,其文案以「戰爭紀實文學」為名,還有不同於美國越戰電影的「昇華」,把台籍日本兵當成被抓捕的慰安婦「她的天使」。 陳千武《獵女犯》原著,明確提到「部隊卻公然出動去獵女人,要把無辜的女人們帶到巴奇亞城去,拖進地獄。」,同樣是改編戰爭記憶小說作為影視作品,又強調「歷史」,台灣與美國在手法上的根本差異,值得我們省思。接下來,我們更該做的,是嚴肅看待〈獵女犯〉中林兵長的行為。 第二小節 〈獵女犯〉的戰爭罪與反人類罪行為 林兵長的行為根據〈獵女犯〉文本包括被指派擔任「殿後」,負責押送被強行徵召的二十幾名女性前往巴奇亞城的慰安所,並協助守衛及限制這些女性的人身自由。到了慰安所後,林兵長又持券在慰安所消費,這些行為已構成以下犯行。 一、林兵長行為構成危害人類罪 林兵長協助運送被抓捕的女性至慰安所,這些女性也明確拒絕成為慰安婦,已經違反羅馬規約第七條危害人類罪第一項「在廣泛或有系統地針對任何平民人口進行的攻擊中,在明知這一攻擊的情況下,作為攻擊的一部分而實施的下列任何一種行為:第三款奴役、第六款酷刑、第七款強姦、性奴役、強迫賣淫、強迫懷孕、強迫絕育...

台灣與抗戰:第八節 民族主體與政權合法性的衝突:來自美國南北戰爭的啟示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八節。 第八節 民族主體與政權合法性的衝突:來自美國南北戰爭的啟示 如果我們從民族主體與政權合法性的角度,看台灣自認擁有唯一或至高的抗戰詮釋資格,美國南北戰爭其實是一個可以為我們帶來深度思考的先例,在本節我將以讀者熟知、備受尊崇的美國國父華盛頓,他在南北戰爭期間因為種種因素,維吉尼亞州出身的他,在南方的敘事有新的詮釋。 在正式討論他前,必須說明本文引用這段美國歷史的基本態度。我並非美國史專家,對於南北戰爭的理解來自二手文獻的閱讀,我要在此援引的原因是認為這段歷史對台灣非常有啟發性。其次,美國作為在二戰後積極向全世界傳播民主價值的國家,我們參照其民主發展歷程並自我反思是有意義的。第三個理由是,美國學界或論述也經常挪用他國歷史,例如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描述中美關係,用「朝貢體系(Tributary system of China)」描述中國與鄰國的關係,美國既然可以拿距今至少二千四百年前的遠古城邦或古代封建背景硬套現代國際衝突,那本文將基於善意及有限條件下的類比,我認為應該可以被接受,以下是相關論述: 1861年開始的戰爭初期,美國南方邦聯認為美國聯邦是破壞違背憲法、破壞原始聯邦契約的一方,自己才是真正繼承美國先賢精神,並且對於1776年的來自南方建國者如華盛頓等人仍視為英雄,初期也會慶祝7月4日國慶日,南方可以說從戰爭初期就開始重新詮釋1776年革命的意義。 隨著南北戰爭的持續,南北方政治分裂加劇,邦聯開始淡化1776年的共同革命,並且認為自己是南方民族,邦聯與聯邦是不同的國家,對7月4日國慶日甚至認為是敵國的國慶日,對華盛頓等人的態度也有新的敘事。原本華盛頓被全美認為是國家創建者及共和制度的奠基者,以及國家統一的象徵。但隨著南北政治分裂,華盛頓開始被先強調是一位維吉尼亞人,以他的南方身分強調他是反抗中央壓迫、捍衛地方自治的先驅,是「州際聯盟的締造者」而非「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者」。南方的政治宣傳還包括若華盛頓在世,也會反抗林肯政府對南方州權的「暴政壓迫」並支持南方脫離聯邦,這與他反抗英國的精神一致。南方還以華盛頓的告別演說中關於避免黨爭和地域分裂的警告,批評北方政策破壞華盛頓的期待,南方才真正繼承了華盛頓...

台灣與抗戰:第七節 「抗戰主體性」必須以人民與土地為基礎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七節。 第七節 「抗戰主體性」必須以人民與土地為基礎 前面討論身處台灣或日本的台灣人不可能「抗戰」,台灣多任總統與社會也不可能真心紀念抗戰,在台灣各界主張「台灣主體性」時,「抗戰主體性」的歷史解釋,當然不能以「誰說了算、台灣說了算」作為唯一標準。 如果我們用「只有自己能替自己說話」的角度,在中國有統治權時期的中華民國確實可以說「中華民國有抗戰歷史發言權」,但「現在的台灣」有詮釋權是因為這些人認為台灣「等於並延續」抗戰時期中華民國嗎?2016年的當時總統蔡英文與2018年的卸任總統李登輝,他們在沖繩呈現的台灣主體性,已經又被國防部的抗戰史觀所抹滅。 又如顧立雄被投書質疑的部分,中國是對日抗戰史觀發生的主體,因為當年四億中國人抗日、三千萬中國人傷亡、戰火遍及全中國。現在為何台灣仍自認比中國更有「抗戰歷史敘事權」,在中國抗戰戰死者,台灣人是多數嗎? 許劍虹以所謂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對「蔣委員長」蔣介石個人的效忠,去作為台灣取得抗戰話語權的「證明」;顧立雄亦以對中華民國的「忠誠」拘束國民黨老兵,無非都設置了一個前提,對中華民國或蔣委員長的「忠誠」是最高價值。但從中國歷史朝代更迭的角度來看,人民與土地一直才是人民凝聚的核心,南宋滅亡於蒙古,之後建立的元朝滅亡於朱元璋,當時反抗蒙古人的漢人有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而清王朝統治中國以來,更有無數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反抗者,直到孫文領導的國民革命推翻滿清時的號召則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無論是「反清復明」的「明」或「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中華」,指的並非是明王朝,從中國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對抗外族的戰爭而言,不管是甚麼時代,那些無論在戰爭中死亡的軍民,或是能活到戰後的倖存者,都不是為了上一個王朝或當代王朝的「天子」或「朝代」去犧牲。 所有人都能理解孫文領導的國民革命犧牲者並非為孫文個人或還未成立的中華民國而死,重要的是中國人不能繼續被當時那樣的清王朝繼續統治下去,所以當時有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同樣的,抗戰並非為一個國號、一位總統去作戰,中國人抗戰是為了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將抗戰犧牲者或參與者的一切努力完全「歸功蔣介石」或「歸功中華民國」,是完全把抗戰者的努力「私有化」,也沒有了解其真正意義。 ...

台灣與抗戰:第六節 總統們主張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多數台灣人並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六節。 第六節 總統們主張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多數台灣人並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除了前述影劇節目「造史」、台灣主張擁有抗戰詮釋、中華民國對百萬中國人犯有戰爭罪,而且台灣人在歷史上並非抗戰主體外,自兩蔣過世後的總統,除了馬英九之外,包括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都完全把中華民國視為是外來者。既然把中華民國當成「外人」甚或「外國殖民者」,給台灣抗戰抗戰歷史的解釋權又如何?我們必須反思,台灣真的想要紀念抗戰嗎? 以下,我們透過各報導去看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四位總統如何看待中華民國。 李登輝總統任內及卸任後:司馬遼太郎的1995年《台灣紀行》紀載他於1994年與李登輝總統的對談,李表示「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只是來統治台灣人的一個黨」,李登輝卸任總統後多次反對馬英九總統的抗戰敘事如前述。 陳水扁總統任內:2002年,陳水扁總統提出一邊一國主張。2005年,陳水扁提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改以中華民國是台灣作為官方政策。 蔡英文當選前及總統任內:2010年5月27日《自由時報》〈蔡英文:中華民國 是流亡政府〉報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明中華民國是一個流亡政府。2021年10月10日,蔡英文總統的國慶演說除一開始提到「今天是中華民國110年的國慶日」外,其餘皆以「中華民國…七十二年」描述台灣。 賴清德副總統及總統任內:2023年4月7日《中央社》〈追思鄭南榕 賴清德:台灣不能再出現外來統治〉報導,副總統賴清德說「台灣…絕對不能再出現『外來的統治』。」。2023年12月30日《中央社》〈「把中華民國當護國神山」賴清德坦承口誤:少講了憲法兩字〉報導,賴清德在辯論會上質疑將中華民國當作是兩岸的護國神山,要促進和平還是給台灣帶來災難,辯論會後則坦承口誤,他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 除了李登輝言論非常直白無須分析外,三位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都一致的把中華民國視為外來政權,所以才會有諸如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七十幾年、中華民國或憲法給台灣帶來災難的主張。這幾位民進黨籍總統談到中華民國,經常從1949年才起算,甚至還影響到國際對台灣的認知,例如2020年10月11日《中央社》〈搜尋中華民國建立時間變1949年 Goog...

台灣與抗戰:第五節 台灣人與抗戰的關係:從台籍日本兵到《聽海湧》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五節。 第五節 台灣人與抗戰的關係:從台籍日本兵到《聽海湧》 談到戰爭的歷史記憶屬於土地與人民、抗戰的複雜面向後如,回到二戰時期台灣人扮演的角色,更能讓台灣社會認清,台灣主張擁有抗戰抗戰論述主導權的背後,與歷史事實產生的衝突。 二戰時期的台灣是日本的一部分,台灣人當然無從對日抗戰,蔡英文總統與李登輝總統都曾在沖繩戰跡國定公園的兩個碑文上,有著類似主張的紀錄,以下簡述相關報導。 2016年6月28日《自由時報》〈日本沖繩「台灣之塔」落款人是「總統蔡英文」〉報導,沖繩「台灣之塔」碑文落款是總統蔡英文,上面有「台灣戰士崇高志節,埋沒七十年無以彰顯」、「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等字句。2018年6月24日《中央社》〈李登輝琉球悼念台灣人戰亡者 題字揭碑〉也報導,前總統李登輝參加沖繩二戰時台灣人戰亡者慰靈碑揭碑儀式,碑文上有他揮毫寫下的「為國作見證」五個字。 李登輝「為國作見證」指的是什麼?這要從李登輝兄弟談起。 李登輝及其兄長李登欽可謂是台灣最著名的台籍日本兵,李登輝上京都帝國大學一年多的時候被徵為高射炮兵。李登欽於1943年主動報考海軍並於兩年後在菲律賓陣亡。根據2007年6月7日《自由時報》〈李參拜靖國神社「哥可享冥福了」〉報導,神社記載著「海軍上等機關兵岩里武則,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戰死,死歿場所呂宋島馬尼拉市」。岩里武則就是李登欽,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的馬尼拉則是日軍在馬尼拉大屠殺的發生地。 二戰期間,無論是在日本的台灣人或在台灣的台灣人,都被捲入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李登輝兄弟是八萬餘台灣人參與作戰的例子,此外還有十二萬六千餘人作為軍伕,共二十萬七千餘人被日軍徵召。歷史上的台灣在抗戰時期屬於日本的一部分,台灣人只有自願或非自願參與日軍作戰的選擇,絕無可能代位中國人去「抗戰」。 也因此,當馬英九以總統身分紀念抗戰之時,2015年8月20日《自由時報》  〈接受日媒採訪 李登輝:台灣對日抗戰非事實〉報導提到,李登輝接受日本政論月刊《Voice》採訪時指出今年7月4日在馬英九要求之下,國防部在新竹湖口舉行了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但一般台灣人幾乎都不太關心,連他也是經由別人提起才得知此事。李登輝認為,馬...

台灣與抗戰:第四節 「抗戰老兵的忠誠」不能決定詮釋抗戰權歸屬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四節。 第四節 「抗戰老兵的忠誠」不能決定詮釋抗戰權歸屬 在討論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包括戰爭罪的部分後,本文進一步探討台灣主張「抗戰老兵忠誠決定論」的民間意見。 軍事史研究者許劍虹於2025年7月13日《風傳媒》有一篇〈抗戰話語權當然在台灣手中〉,許劍虹通篇文章認為參與抗戰的兩位老兵意見就足以證明。這兩位抗戰老兵之一是在中國的廖沛林,許劍虹與他交談後,認其對中華民國仍懷有高度忠誠並以台灣成就自豪,許劍虹還以他未接受中共的閱兵邀約,當成「一位國軍抗戰老兵向中華民國盡忠的最直接方法」。 另一是美國出生的華僑飛行員朱安琪,先後參與抗戰及國共內戰,回到美國後曾於2015年回台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2025年1月過世後,骨灰遷葬新店空軍公墓,許劍虹說「對中華民國空軍的眷戀,卻還是讓他選擇遷葬陌生的台灣,實在是讓人感動的選擇」。 許劍虹為何特別重視抗戰老兵的「忠誠」,他說的一段話可以簡單分析: 「今年中共舉辦抗戰勝利80周年活動,主題除了閱兵外,還有慶祝聯合國成立以及台灣光復80周年的用意,都是在剝奪中華民國的國際生存權以及治理台灣的正當性。因此這些年邁的老兵,無論是身處大陸還是美國,甚至於已經與世長辭,只要願意表達對中華民國的支持或者對中共史觀論述的抗拒,哪怕是最消息的抗拒,都是對台灣最大的鼓舞。」 反面推論許劍虹的看法,如果抗戰老兵支持與愛台灣,就可以增加或抵抗中共奪中華民國的國際生存權以及治理台灣的正當性,但為何有更多抗戰老兵支持台灣,就會讓中華民國有生存權與治台正當性,該文沒有敘述。 對於抗戰老兵廖沛林,許劍虹又說「他還是鍾愛中華民國,來到台灣向蔣委員長致敬,也拒絕中共統戰」,為何住在中國的抗戰老兵至今仍效忠蔣介石有助於台灣與中華民國,許劍虹還是沒有談。 假設這種「抗戰老兵決定論」有效,中共當局若找「更多樣板」來比數量玩數字遊戲,豈不取得更大的正當性?2015年,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有300多名抗戰老兵組成的方隊,包含有抗戰老兵、支援前方模範代表以及英烈子女代表等,也組織了國民黨抗日老兵一同參與。 如果紀念歷史事件與現存政權的正當性是用人數去累積,台灣或中華民國真的有「必勝」的把握?若要考慮在台親歷抗戰者的情感,難道中國抗戰經驗者的回憶...

台灣與抗戰:第三節 台灣要繼承中華民國抗戰論述,就須面對戰爭罪的轉型正義責任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三節。 第三節 台灣要繼承中華民國抗戰論述,就須面對戰爭罪的轉型正義責任 第一小節 台灣國防部向來是轉型正義不及之處 台灣官方全面肯定中華民國抗戰更該被質疑的是,中華民國抗戰並不只是蔣介石領導部隊在正面戰場抗日對中國人民「有功」,也包括造成重大傷害的花園口決堤與長沙大火,對中國人民造成了近百萬人的死難。 首先,民進黨自執政以來就非常重視轉型正義的落實,但歷任國防部長對於蔣介石有著與中樞截然不同的看法。2020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積極要求台灣各界要清除蔣介石銅像,國防部長嚴德發表態「先總統蔣介石對國軍而言是國民革命軍之父,考量到歷史因素,國防部不會移動蔣公銅像」。前任國防部長馮世寬除在任內有類似看法外,他於2021年退輔會主委任內說「沒有人拆林肯銅像,所以蔣介石銅像也不能拆」。2024年,國防部長邱國正則強調「營區內所有東西是國軍財產,若沒違法為何要變?」,直到顧立雄擔任賴清德總統的國防部長後,也呈現出肯定蔣介石的傾向。 根據2025年6月25日《中央社》〈中國稱台灣光復是抗戰成果 陸委會:中共完全沒貢獻〉報導,國防部長顧立雄對中國紀念抗戰勝利活動,將邀請國民黨抗日老兵前往觀禮一事表示「對日抗戰是在中華民國率領下贏得勝利,無庸置疑,而中國一貫用統戰伎倆分化台灣社會的團結,希望民眾及退役官兵有所警惕,不要受中國誘惑。」 但也是同一個蔣介石,解嚴後就被民進黨聲討各種治台錯誤,蔡英文總統2016年全面執政後,更於積極立法要追究蔣介石二二八、白色恐怖與戒嚴的法律責任。包括2016年成立的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及2018年成立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都對蔣介石各種罪行有相當的處理。但台灣政府一遇到中國紀念抗戰,國防部又以「對日抗戰是在中華民國率領下贏得勝利」去神話蔣介石,甚至包括了投入轉型正義甚深的顧立雄部長!  如果轉型正義去除蔣介石銅像是回復正義,並且將威權「祛魅」,顧立雄你一當國防部長要拿抗戰替蔣介石「加冕」? 或許有人會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與國防部是兩回事,有不同立場,但這並非不同憲政體制下的兩個政府組織。顧立雄擔任國防部長就無視民進黨執政的訴求「轉型正義」,正義的天平豈是哪邊有利用價值,就向哪邊傾斜! 國防部強烈肯定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

台灣與抗戰:第二節 國際案例:人民與土地才是歷史記憶的最終擁有者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二節。 第二節 國際案例:人民與土地才是歷史記憶的最終擁有者 除了戰爭起點的定義,關於戰爭記憶重建,國際上有豐富的先例,這也不是台灣與中國間的「私事」,而是台灣或中華民國抗戰史觀的與世界不同的「問題」。以下即以蘇聯解體前的聯邦國及維琪法國為例: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仍有紀念1941年至1945年發生的德蘇戰爭,也就是所謂「衛國戰爭」。俄羅斯沒有因為這場仗是「蘇聯這個國家」打的、國家領袖是史達林而喪失「衛國戰爭論述主導權」。 喬治亞也有紀念「衛國戰爭」,但在戰爭記憶上趨向民族化與去蘇聯化,紀念歷史的重點放在喬治亞人的犧牲而非蘇聯的勝利,喬治亞也沒有因為史達林出生於喬治亞,去向前蘇聯共和國「邀功」。 那烏克蘭有沒有二戰紀念?按照台灣或中華民國的邏輯,烏克蘭沒資格去紀念蘇聯與史達林的「衛國戰爭」啊? 錯了,烏克蘭歷年都有紀念二戰,並且是以反法西斯、反納粹的民族自衛戰爭角度去紀念。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仍然持續的此時,更於2025年5月8日紀念二戰80周年的儀式上表示:超過800萬烏克蘭人參與了二戰反納粹鬥爭,他們不僅作為蘇聯軍隊的一員,也有數以萬計的烏克蘭人在盟軍中服役,還有數十萬人在游擊隊和抵抗運動中戰鬥。澤倫斯基並沒有因為戰爭是蘇聯的史達林領導而拒絕紀念二戰,他表示「在紀念和戰勝納粹主義的日子,而且在任何時候,都值得銘記:烏克蘭人為這場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用自己的鮮血阻止了一場全球性的邪惡。」 最後來看看法國。 1940年6月,臨時繼任的總理菲利普·貝當代表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後,同年7月被法國國會選為國家元首。這個傀儡性質的法國被稱為「維琪法國」,整個法國實際在德國控制之下。 但這也不影響後來的法國紀念二戰,2025年5月8日,法國巴黎舉行盛大的二戰勝利儀式和遊行,法國總統馬克宏向二戰英雄戴高樂銅像獻花並與二戰老兵一一握手。 以上這些國家或人民,都沒有國防部長顧立雄那套領導抗戰無庸置疑的論述去霸佔詮釋戰爭的「權」,我們也可以發現: 蘇聯共產黨沒有斥責這些前蘇聯共和國「沒資格紀念」,喬治亞沒有因為史達林斥責這些前蘇聯共和國「沒資格紀念」,烏克蘭沒有因為史達林與蘇聯不去紀念二戰,法國更沒有因為當時的法國已不存在,維琪法國...

台灣與抗戰:第一節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之爭,應參照俄烏戰爭起點標準

圖片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全文約兩萬五千字,共十節,以下為第一節。 題目: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 中國今年要擴大紀念抗戰勝利,國防部長顧立雄則說對日抗戰是在中華民國率領下贏得勝利無庸置疑,許劍虹為此在《風傳媒》寫下〈抗戰話語權當然在台灣手中〉,在中國發生與結束的抗戰,為何他們認為台灣有資格佔據最大發言權?這其實反映出意識形態如何影響歷史觀,及政權延續是否能取代人民與土地在戰爭記憶與詮釋中的角色。以下,本文將從國際實例、中華民國抗戰事實、台灣視角、轉型正義各角度,去探討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的爭議。 第一節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之爭,應參照俄烏戰爭起點標準 關於對日抗戰,中國與台灣的計算方式有重大差異,一般而言,對日抗戰指的是發生在1930年代到1945年為止,中華民國與大日本帝國間的戰爭。如果從台灣及中華民國的八年抗戰史觀來看,指的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的「全面對日抗戰」,這代表1932年3月9日在長春成立的「滿洲國」與中華民國間並非戰爭關係,包括滿州國與日軍進攻察哈爾的多倫,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也僅止於國際上抗議。 如果蔣介石當總統期間的中華民國是抗戰主力,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計算,蔣在1931年到1937年間的真正作為就是領導中華民國對日「不抗戰」,由於蔣介石對日不抗戰,也才有1936年底張學良與楊虎城對蔣介石的兵諫「西安事變」。 先明白這一點,才能理解為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日抗戰是指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起算的「十四年抗戰」,而中華民國的對日抗戰卻是1937年七七事變起算的「八年抗戰」,因為這涉及戰爭開始時間的計算方式。 如果我們以國際上的例子對照,關於俄烏戰爭的敘事,目前國際上有兩種常見認定俄烏戰爭的起始時間,一是現在普遍認為的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另一個是2014年2月至3月併吞克里米亞與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並於3月16日公投併入俄羅斯,從此被俄羅斯事實控制。 目前國際主流觀點認為俄烏戰爭始於2022年2月24日,2014年則是俄烏衝突的起點,但目前除了烏克蘭自己認定俄烏戰爭始於2014年外,國際上也漸漸改變看法,這一點我們從二戰史觀的演變可以得知。 納粹德國於1938年間的德奧合併、蘇台德地區併吞到1...

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

中國今年要擴大紀念抗戰勝利,國防部長顧立雄則說對日抗戰是在中華民國率領下贏得勝利無庸置疑,許劍虹為此在《風傳媒》寫下〈抗戰話語權當然在台灣手中〉,在中國發生與結束的抗戰,為何他們認為台灣有資格佔據最大發言權?這其實反映出意識形態如何影響歷史觀,及政權延續是否能取代人民與土地在戰爭記憶與詮釋中的角色。以下,本文將從國際實例、中華民國抗戰事實、台灣視角、轉型正義各角度,去探討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的爭議。 第一節 八年抗戰與十四年抗戰之爭,應參照俄烏戰爭起點標準 關於對日抗戰,中國與台灣的計算方式有重大差異,一般而言,對日抗戰指的是發生在 1930 年代到 1945 年為止,中華民國與大日本帝國間的戰爭。如果從台灣及中華民國的八年抗戰史觀來看,指的是 1937 年七七事變後的「全面對日抗戰」,這代表 1932 年 3 月 9 日在長春成立的「滿洲國」與中華民國間並非戰爭關係,包括滿州國與日軍進攻察哈爾的多倫,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也僅止於國際上抗議。 如果蔣介石當總統期間的中華民國是抗戰主力,從九一八事變開始計算,蔣在 1931 年到 1937 年間的真正作為就是領導中華民國對日「不抗戰」,由於蔣介石對日不抗戰,也才有 1936 年底張學良與楊虎城對蔣介石的兵諫「西安事變」。 先明白這一點,才能理解為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日抗戰是指從 1931 年的九一八事變起算的「十四年抗戰」,而中華民國的對日抗戰卻是 1937 年七七事變起算的「八年抗戰」,因為這涉及戰爭開始時間的計算方式。 如果我們以國際上的例子對照,關於俄烏戰爭的敘事,目前國際上有兩種常見認定俄烏戰爭的起始時間,一是現在普遍認為的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另一個是 2014 年 2 月至 3 月併吞克里米亞與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並於 3 月 16 日公投併入俄羅斯,從此被俄羅斯事實控制。 目前國際主流觀點認為俄烏戰爭始於 2022 年 2 月 24 日, 2014 年則是俄烏衝突的起點,但目前除了烏克蘭自己認定俄烏戰爭始於 2014 年外,國際上也漸漸改變看法,這一點我們從二戰史觀的演變可以得知。 納粹德國於 1938 年間的德奧合併、蘇台德地區併吞到 1939 年 3 月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剩餘領土,當時固然因為綏靖政策而不被認為是戰爭行為,但目前已經被認為是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