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抗戰:第十節 結論:全世界都懂這個道理,只有台灣不懂。
以下為我所寫的〈台灣主張抗戰詮釋權爭議:從俄烏戰爭起點論八年與十四年抗戰、戰爭罪行到國族認同〉,共十節,以下為第十節。 第十節 結論 綜合上述觀點與案例,除了認識到整個台灣社會與抗戰歷史記憶背離的大背景外,我們還可以從提出這些主張者的背景去討論,為何在台灣現狀下,有人要台灣主張抗戰論述主導權? 許劍虹與他筆下的兩位老兵,三人各自實際定居美國或中國,他們嚮往的中華民國更像是「還在南京定都、蔣介石還在當總統」的那個「中華民國」,但「那個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於中國大陸,否則,若談台灣擁有抗戰歷史發言權,還有什麼比台灣人自己想要並且主動發聲的事證更有說服力。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據奔騰思潮網頁介紹,許劍虹生於美國,曾回台求學,現又返回美國。他文中強調台灣擁有抗戰話語權的理由是兩位抗戰老兵忠於中華民國與蔣委員長,但包括他自己、中國抗戰老兵、華僑抗戰老兵都不住台灣,這三人在台灣都沒有真正的「生根」。許劍虹在該文並沒有舉出任一台灣本土住民的意見佐證台灣想要與願意紀念抗戰,也沒有談到台灣社會對抗戰勝利的看法。 陳之藩曾於1955年7月1日《自由中國》第13卷第1期寫下一篇曾被收錄於中學教科書的文章〈失根的蘭花〉,中學生是無法理解該文的,沒有「失根」的人當然也無法理解,但拿該文的敘述「在沁涼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織女的故事,才顯得星光晶亮;在群山萬壑中,有竹籬茅舍,才顯得詩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顯得純樸可愛。」來對位思考,陳之藩顯然是說,他在美國的夏夜、群山萬壑、晨曦的原野,都沒有那種種的感動,只有失根的悵然。 我們可以理解「故國」的不存在導致心理上的「失根」,但抗戰的歷史記憶在現在的台灣其實也無根。 再來談到國防部長顧立雄,他以律師法律專業協助蔡英文總統推動轉型正義相關法案的制定,顯然就是要把蔣介石「拉下神壇」,上任國防部長後卻念茲在茲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然後在各記者會中完全迴避誰是當年總統,絕口不提蔣介石,但蔣介石與抗戰真能一刀切嗎?只談中華民國領導抗戰卻避談當時總統是蔣介石,這種抗戰論述沒有「失根」嗎? 這位強調抗戰論述主導權的國防部長,在整個賴清德總統內閣中又是絕無僅有的存在,國史館、台史館、教育部、文化部等等可能涉及抗戰論述的部會或機關,顯然是讓國防部去當柏楊《異域》筆下的「孤軍」。 李彌將軍的孤軍在雲南邊境、緬甸、泰國的金三角、美...